曾利文
學校的德育工作是眾多學科的交叉結合體,它與德育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學、法學等學科密切地聯系在一起。而美育則是架設在德育工作與眾多學科間的一道橋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德育往往只注重采取單向的灌輸和施教,較少考慮學生的現實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內容本身的可接受性,這是造成高校德育工作雖然著力不少卻收效甚微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融善于美、美善并舉是增強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德育與美育的辯證關系
從中西教育史上看,融善于美即美育與德育相結合的思想淵源和學理依據自古以來就有機地聯為一體。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視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的統一。孔子認為,詩、禮、樂三者是統一的,詩、樂等美學在培養人才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論語》中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樂可以治內而為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意思是詩賦予人們各種情感,并使人從倫理上受到感發;禮把這種感發變為一種行為的規范,它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由此而維護一定的政治制度;而樂則可陶冶人的情操、德性,改變人的不良習俗,把理智上認為應該這樣做,變為在情感上自覺去做。從而使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深入人心,把道德的境界和審美的境界統一起來。到了近代,更是將德育和美育相提并論。比如,王國維是中國近代美學思想的啟蒙者,他根據西方近代心理學原理,把教育分為德育、智育和美育,認為“三者并行逐漸達真善美的理想,又加體育,便成為完全之人物”。[1]與王國維同時代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個把美學原理應用于教育的人,他當教育總長時發表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打破了傳統的封建教育中“忠君”和“尊孔”這兩條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提出了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即體、智、德、美四育)五項教育方針。他還把美育的作用提到了相當的高度,認為世界觀教育“非可以枯槁單簡之言”奏效,因而主張借助美感教育來實現。他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之津梁。”[2]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便以善論美;柏拉圖則明確地把“道德與審美視為同一種價值”,[3]主張美和善的統一說;亞理士多德也認為“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一種善”,[4]因而他十分強調音樂的陶冶、凈化功能,“音樂應該學習,并不是為著某一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教育、凈化、精神享受”。[5]近代以來,德國古典美學家、美育的創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便是通過美育來挽救被大機器生產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發展的人,進而拯救整個社會。他強調“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6]強調美育對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現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為技術學”更是與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反對灌輸與過分的約束,反對與人為敵的清規戒律,注重暗示與心理感召,強調創造出一種舒適而富有美感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的行為能被有效地控制在理想范圍內,同時又能提高工作積極性與生產效率。綜上所述,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都非常重視教育過程中德育與美育的有機結合,他們的思想對我們今天融美育于德育之中,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今天,德育和美育仍然是中國教育活動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相互區別,但又互相聯系。《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把審美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內容之一。德育與美育應密切協調,共同育人。
首先,德育與美育有著重要區別。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對個體的審美情感體驗與認知力及審美知覺敏感性的培養與陶冶,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層面,致力于人的精神上的平衡、和諧、健康、愉悅,以實現自身的美化,因而美育更多體現為一種情感教育,著重于對人的感性激勵,影響人的趣味、性情、心理,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活動的日益豐富,美育的內涵已不僅僅限于認識美、感受美,它所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既有主體感受能力、認識能力的培養問題,還有主體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育是人類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德育是按照時代社會的理想和道德要求來規范、養成個體的品質、思想、行為,它所要承擔的是受教育者理性的教育內容,致力于調整和發展人的道德意識,建立有序、有禮、有節的人際和諧關系,使人對善惡的原則界限具有準確的把握,并能夠用一系列社會道德規范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這才是德育的本質屬性。目前高等學校德育的實施主要是緊緊圍繞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來展開,更多采取正面的、科學的理論灌輸以及與主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培養大學生兢兢業業,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有強烈的進取心和事業心。從中我們看到,德育解決的是道德信念等理性問題,美育則是一種生命教育、美育與之既不是從屬關系,也無法相互替代。只有遵循各自的培養目標和本質規律,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科學的教育。但是,美育與德育又是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和相互滲透的。[7]在美育過程中通過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潛移默化地得到凈化,從而成為德育工作的切入點。美育對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談到詩歌時認為:“詩人引導人們追求對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養成這樣的品格:厭惡一切庸俗丑惡的東西,領會一切好的美的東西的魅力,愛一切高尚的東西。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8]在德育中導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輸變成生動的形象,使道德說教轉化為道德情感的陶冶。一個人只了解了某種道德規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體力行,只有當這種道德規范轉化為相應的道德情感時,行為才有內在的動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單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說教無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發對于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深層能動感受,使人產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時,思想情操也得到進一步升華。美育不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發和培養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徑。[9]德育所實施的行為規范是美與道德的高度統一,當道德情感再進一步轉化為道德行為時,這種行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可見,德育和美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美育有賴于德育的指導和升華,從而使審美意識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德育則有賴于美育豐富其內涵,由此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作用。德育的任務是塑造人的靈魂,人的內心世界是最豐富而又最易變化的。塑造人的靈魂,雕琢人的內心世界,是一件非常艱巨和復雜的藝術創造,用簡單呆板的說教方式是不能奏效的。因此,進行德育工作,既要有思想性和邏輯性,又要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既要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又要融理于情,以情感人。
二、實現德育與美育完美結合的基本途徑
如何將美育與德育完美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高校中德育與美育的結合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1.以塑造美好心靈為宗旨,實現德育與美育目標的統合
從古至今,人們對教育的目標提出過各種各樣的主張,諸如培養君子、真人、紳士乃至于全面發展的人。無論如何表述,實際上都是對人格理想的一種詮釋。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結構,道德和審美存在著有機的內在聯系,不存在主輔、本末的問題。因之,在實施過程中,德育和美育的培養目標理應統一起來。這不僅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完美的人生狀態,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內在要求。要實現德育目標和美育目標的統一,首先在德育目標的取向上,要克服社會本位的偏差,扭轉泛政治化的工具論傾向,應把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作為學校德育的追求。其次,在美育目標的取向上,要克服“唯藝術美”的傾向,樹立大美育觀,將人性之美作為美育的重要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美善結合的原則,包括美育為德育服務和德育采用審美形式兩個方面。從美育方面來看,雖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人一生下來就會審美;雖然美善價值的同一性決定了美的道德表現力和感染力,但并非人人都能從美的載體(如藝術)中體驗道德情感,這正如貝多芬的音樂和畢加索的繪畫只對于“具有音樂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人來說才有價值一樣。而有音樂感的耳朵和能感覺到形式美的眼睛只能由美育來造就。所以在大學里應抓好美學、美育藝術欣賞等課程的教學,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對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通過開展諸如校園藝術節、文藝晚會等課外活動,增強他們對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來看,為了增強道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實施審美化的道德教育。德育課程的教學是高校實施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作為德育課教師,首先應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化,要能以情感己,再以情感人。否則,如果教師把德育理論當作枯燥的條文、現成的結果和空洞的教條,自己都不相信,學生又怎能不興味索然甚至對其生反感呢?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通過欣賞一些高尚的文藝作品以增強感染力,通過選擇生動形象的對比事例和真實可信的榜樣以增強說服力,通過播放好的影視作品以加強震撼力。這種藝術的內容、形式和講授方法,貼近大學生的審美情感,容易激發起大學生的審美興趣,實現其道德心理與審美心理的融合,使道德教育既合理又合情,從而到學生的認同。
2.以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訴求,實現德育與美育統合
道德和德育的價值在于在人和周圍環境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這種和諧的關系包括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的標準就是人和環境之間形成一種相依相伴、互為條件、彼此依賴的良性互動關系。而這種和諧的關系,恰恰體現了美的精神。關于美是和諧的觀點,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曾提出并系統地闡發過,他們提出的“黃金分割率”,對美學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以和諧為內在精神統領德育與美育內容,是德育與美育得以整和的契合點,最終達到“天人和、人己和、己己和”的至善大美境地。為此,第一,要增加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的內容,包括身體和諧、心理和諧和身心的和諧。第二,要體現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使學生學會在交往中通過溝通、對話、分享,達到不同主體的和平共處。第三,要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的道理。
3.以營造積極健康的教育情境為催化劑,實現德育與美育途徑的統合
人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通過創設積極有效的教育情境,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等智育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實現德育和美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創設積極的教育情境,提供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間,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驅動功能、陶冶功能、彌散功能和調節功能,“以情感為紐帶”,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滋暗長中實現道德和審美的交互影響與升華。首先,要創設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利用環境、氣氛、作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對中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使其心靈受到感化。在高校里,德育美育互滲互補,主要是創設和諧宜人的校園文化環境。和諧宜人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拓寬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感,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傳統的德育觀過分強調社會規范和紀律約束,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和自我需要,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一味地對其進行滔滔不絕的灌輸教育,難以達到好的效果。為此,現代德育應該是一種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動,是一種人與人的心靈溝通,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感悟,以達到德育的效果。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看成有豐富情感的人,積極組織、創建輕松的育人氣氛,發揮隱性課程的作用。教師應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對話,形成師愛生的情感氛圍,這樣既可為學生的成長創造好的條件,又能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向交流打基礎。只有德育美育互滲互補,創設和諧宜人的校園文化環境,才能發揮其獨特的感染教化功能,使學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其次,要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通過環境與人的交互作用,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學會按照美的規律改造我們的生活。再次,通過各種藝術活動,使學生在閱讀、鑒賞和表演中,理解作品積極的思想內涵,受到精神上的洗禮。最后,通過精心設計、入情入理的德育課,利用美的教育手段,吸引學生沉浸于其中,以不直白顯露教育意圖的間接方式實現德育和美育目標。
總之,高校應將德育與美育完美地結合,全方位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達成德育和美育的雙重目標。綜上所述,只有在目標、功能、途徑等多方面,把德育與美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人格,才能培養出善與美的統一、社會人格與個體人格相統一的新時代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楊安侖.美學研究與應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9.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4.
[3]朱狄.藝術的起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25.
[4]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41.
[5]伍鑫甫.西方文論選(上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95-96.
[6]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7]艾迪生.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22.
[8]樊莘森等.美學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473.
[9]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