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努力讓學生愛上寫作。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
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 得意之作 提升作文階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語文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努力讓學生愛上寫作。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
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通常是:學生寫篇作文很輕松,教師判得頭發(fā)蒙;學生時過境遷已忘光了,教師卻有滋有味做講評。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怎能提高?筆者認為“作文意識”應是長抓不懈,堅持經(jīng)常的“大工程”,必須在每一節(jié)課中設計滲透,即以語文實踐活動為陣地,潛移默化地慢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教學中我將每節(jié)語文課分割出十分鐘,作為語文活動實踐時間。活動內(nèi)容以學生朗誦自己的得意之作為主,每人五分鐘,每天兩人。要求學生參加活動的作文必須原創(chuàng),否則嚴懲。為了鞏固成果,活動者將自己作文中最得意的文段在課間工整的抄在黑板的兩側(cè)(代表發(fā)表)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及作文題目以表明原創(chuàng)。其他同學則將其謄寫在自己的摘抄本上,以便教師定期檢查。
為提高其競爭意識,在學生讀完原創(chuàng)作文后,特設學生評價打分制度,要求學生說說作文寫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寫的好,值得大家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文章中的“閃光點”,哪怕僅是一個好詞都會被同學老師發(fā)現(xiàn),對于參加活動者是一種激勵,特別是那些平時作文不太好的學生受到點滴肯定,便會充滿自信,顯得更加興致勃勃。與此同時,對于聽者也是個人提升作文認識和能力的大好機會。
在語文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熱情由被動到主動,態(tài)度由消極到積極。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得意之作,無疑是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展示個人作文才華的舞臺。初中生又有不服輸?shù)木瘢约词顾麄兪种袥]有現(xiàn)成的或積累的好作文,自己也會在活動前傾力打造出一篇拿得出手的原創(chuàng)作文,這在無形中就加大了因材施教的作文力度。筆者在學生活動前,還要求學生將作文拿來審核,不過關的堅決不讓上臺,這一舉措就避免了個別學生應付的心理,特別是逼迫著作文差的學生,寫出作文求助于老師同學,追著老師給他們建議或批改,因此大大增強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脫穎而出,例如湯思路的《爺爺,老電影》、郭宇倫的《不老的爺爺》等都借助雙線交織的寫法跨越幾十年的風雨,表達了對親人的眷戀之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閉門造車不充實學習,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會有長足進步的。為此我設計了第二輪的實踐活動內(nèi)容,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他們喜歡的中考滿分作文。為保障活動質(zhì)量,我要求活動者將該文全文抄錄在稿紙上并寫出個人風格的賞析文字,作文字數(shù)在六百至七百字,賞析文字在一百字左右。活動前先找教師演練,接受指導。看似活動難度降低了,實則不然!如學生選得不精得分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活動者在選定之前,就要廣泛地瀏覽,這樣本身對其就是一個學習提煉的過程。背誦全文要求活動者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才能在活動時表現(xiàn)為流暢自如。最難的要數(shù)賞析文字了,逼著學生找出選文的可取之處,寫出收獲與同學分享,也帶動了聽的同學加強認識,提高作文水平。這樣一來提高了自己,也使他人受益,一舉兩得。
背過一輪中考滿分作文后,緊接著進入第三輪活動,也就是提升作文階段。要求學生將學習成果付諸實踐,捕捉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尋找寫作內(nèi)容自擬題目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一時間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空前,每節(jié)課前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最鮮活、靈動的舞臺,也成為了我們師生共同的期待。盡管文章水平有高低,但每個學生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每個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來寫作,并逐漸把寫作當成一件愉快的事。
心理學家曾說:“在每次成功的時刻,孩子總會發(fā)現(xiàn)新的自我,這將成為向上的動力。”因此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歡樂的作文氛圍,提供展示作文能力的舞臺,給予學生成功的喜悅,激勵其點滴進步,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像小草一樣,一夜綠滿山坡……
作者簡介:
張雅波,1972年出生,女,河北省承德市人,任教于承德市民族中學初三年級語文組,現(xiàn)為中教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