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紹輝
摘要:傳統教學模式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中是低效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改革。而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則成為我們必然的歷史選擇。但該教學法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施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要以理論教學作為原點,要以理論問題作為基點,要以現實問題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要以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為主要途徑。
關鍵詞:教學模式;公共事業管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229—02
一、問題的提出:傳統教學模式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中的低效
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中,一般采用的是傳統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通過講授、板書、以及各種教學媒介,由教師把相關的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因此,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中,教師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教學過程的主宰,而學生卻成為教學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者。而這種教學模式在專業不成熟的背景下,顯得更加低效、甚至是失效。主要表現在:
其一,教學目標難以達到。傳統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單項的被動接受的行為,而被動的學習更使學生養成一種習慣性的學習惰性:缺乏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動機與意愿;而建構于此基礎之上的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成為一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而通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習與訓練,我們期望學生除了相應的政治素養之外,更能夠具有專業的眼光與能力,去發現并解決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的問題。這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與目的所在。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際達到的效果與我們想要達到結果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那么的高效。
其二,專業與課程的認可度低。專業與課程的認可是專業教育的副產品:通過正常的專業教育,學生會自覺不覺地對所學專業有一種認同。但是根據相關的研究證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與課程缺乏基本的認可,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認可度在逐漸地降低:在專業認可度上,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明顯比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要低一些。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為何應以“問題”為中心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中的無效性要求我們必須改革舊有的教學模式,進而建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而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時期成為我們必然的歷史選擇。
1.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作為對傳統“主題”教學模式的一種話語替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重要支撐點在于“問題”意識。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大師皮亞杰等人就對這一問題有過精辟的主張。皮亞杰認為,好的教學必須把學生置于現實的情景中,讓其親自觀察出現了什么問題,問題的發生機理以及解決的機理等,進而讓學生學會核查他的某次實驗與另外一次完全相同的實驗所發現的結果之間的關系,能比較他自己的發現與別人的發現之間的異同。與皮亞杰一樣,另外一個建構主義大師維果斯基也有類似的主張。他認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和感到困惑的情景而努力去解決由這種經歷所引發的認識沖突時,他的智力就會得到發展。換句話說,在建構主義理論看來,“問題”本身比教學內容更重要。顯然這是更加科學的認知:“問題”彰顯的是能力,而“內容”彰顯的卻是知識;而能力的提高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
2.現實依據:與專業屬性、學生內在身心特征的契合性。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并不是我們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中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充要條件。它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為科學的理論,但這種更為科學的理論是否適用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卻取決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身的屬性及其當代學生內在身心特征與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法的內在契合性。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屬性與以“問題”的教學法具有契合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最大的屬性在于實踐性,而所謂的實踐性是指它是一個運用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理論去診斷并解決相關的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的特性。即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質屬性在于培養發現并努力縮小公共事業管理的“實然”與“應然”之間差距的能力。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必須始終著眼于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必須以“問題”為中心,組織相關的教學內容,采用相關的教學方法與方式。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屬性與以“問題”的教學法具有契合性。
當代大學生內在的身心特征與以“問題”的教學法具有契合性。市場經濟的建構催生了人們的自發、自主、獨立等精神,而大學生表現的更為明顯:他們要求自主、要求參與、要求自我。而表現在學習中就是他們不再滿足于自己僅僅是一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知識的主動發現者,甚至是創造者。所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大學生的身心特征,相反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則顯然適應了大學生的身心特征:“問題”的發現、診斷以及救治其本質就是一個主動的探索過程。
3.專業建設的現實需要:解決專業建設中諸多問題的突破口。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主要有: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專業認可率低、就業率低、專業方向不明確等等。這些問題大部分是專業建設發展中必然存在的問題,如專業方向不明確、課程的設置不合理等。因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時間僅僅只有二十年的時間,故它還遠遠沒有成為一個成熟的學科,而人們的認識也只能囿于當前社會的社會實踐。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能采取發展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的方式去解決的策略。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我們努力的空間,而靜等社會外圍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可以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積極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既定條件下,最大程度地解決現有問題。而教學模式的改變就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突破口: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可以在最大范圍內解決專業建設中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打破了教學內容的限制,因此它可以解決課程的設置問題;同時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本質是能力定位,把能力的提高作為自己的根本,因此,其可以解決專業認可問題,更可以解決就業問題。
三、以“問題”為中心,開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新局面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注入新鮮的空氣,徹底改變其專業的“空”、“玄”的問題。但以“問題”為中心,決不僅僅是關注問題就可以,而是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要實現這一點,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問題”為中心,要以理論教學作為原點。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基本的理論去解決現實的基本問題。故它本身就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基本理論的教學。其二,現實問題的剖析。故以“問題”為中心,并不意味著不要理論的教學,相反理論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原點,其賦予“問題”為中心以方法論的意義與價值。要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施,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首先就要深刻講授各種基本的理論。把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原點。因此,以“問題”為中心決不能只見“問題”,不見“理論”。沒有了理論的問題梳理只能是對問題膚淺的一種感性認識,而非理性的剖析。
第二,以“問題”為中心,要以理論問題作為基點。既然理論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法的原點,因此對理論問題的梳理就成為該教學法的基點:既然理論是方法論,那么我們就要判斷該方法論是否科學,其適用性怎么樣。換句話說,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論首要探討的不是現實問題而是理論本身的問題。而在邏輯上同樣是這樣的。在邏輯上,“問題”本身就有兩個層面:其一,理論層面。其二,現實問題。因此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中不能只見“現實”問題,不見“理論”本身的問題。若是如此,南轅北轍的行為與現象就會成為現實。前提錯了,由前提做出的推論毫無疑問必然是錯誤的。故以“問題”為中心,要以理論問題作為基點。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要以現實問題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我們探究理論問題的出發點就是要試圖發現、診斷、解決現實問題。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要始終關注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的現實問題,把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教學的根本。而事實上,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公共事業管理無論是周遭環境,還是要管理的對象都是非常復雜、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因此公共事業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無疑是歷史賦予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的使命: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使我們的公共事業管理更加的科學化、規范化、民主化。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中無疑要以這些問題的剖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第四,以“問題”為中心,要以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為主要途徑。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公共事業管理的教師需要對現實有更為靈敏的感知;作為一個交叉性很強的專業,公共事業管理的教師需要有更為深厚的理論素養,對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若沒有相當專業水平的教師,實施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盡管學生的參與在教學中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教師依然是教學活動最為重要的主體。因此實施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最為關鍵的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寶存.美國研究型大學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
[2]姜美玲.基于問題的學習:一種可資借鑒的教學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3]湯豐林等.基于問題的學習與我國的教育現實[J].比較教育研究,2005,(1).
[4]林銳利.PBL教學與我國高校教學現實適用情況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8,(1-2).
[5]湯豐林.申續亮.基于問題的學習與我國的教育現實[J].比較教育.2005,(1).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