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劍柳
【摘 要】教學,作為人類社會實踐之一,存在兩個基本問題,即“為什么教學”和“怎樣教學”的問題,也就是教學的合目的性和教學的合規律性問題。本文從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出發,在教學模式、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高職英語進行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體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是一切教學目標的改革。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教學誘因 多元能力 期望價值
一、“樂教”、“善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保證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論語》篇中提出過“樂學、樂教”思想。他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由知而進到樂,由學而進到樂的體驗。孔子十分肯定帶有情感因素激勵的學習,認為教師應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教師自己要做到樂教、善教,才能促進學生樂學。
目前,教育界大力提倡“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學習權”,這一教學思潮正引導著教育者們反思傳統教育,構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努力實現真正的教育。當今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厭學、逃學的嚴重性也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如何保證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有些教師能將所授科目處理得令人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很快學會去選教師而不是去選科目。這因為我們教師的著眼點不僅僅在于學生能不能接受教學內容,而且還在于學生樂不樂于接受其教學內容。這不僅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情感狀況,且努力使學生在快樂、興趣中接受教學內容。因此,要使學生產生快樂情緒的首要關鍵在于,教師要想方設法操縱各種教學變量去滿足學生的有關需要,使學生懷著快樂——興趣的情緒進行學習,使教學在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的狀態中進行。樂的根本原則是“合同”、“中和”,即和諧。人的情感活動只有處在和諧的狀態,才能感受到快樂。倘若我們教師上課前幾分鐘,通過一個英文幽默小故事、幾句激勵名言或某種猜謎等小游戲來努力創造出一種積極向上、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這樣學生能在一開始便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較強的記憶力,而且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二、設立有效誘因,強化學習動力,明確教學目標
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認為,我們只需把有關學生目前的狀況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就可以發現教育上的需要,從而提出教育目標。學校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學會如何有效地從事這類活動。教育目標是通過學生的學習而得到的結果,因此,除非它們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否則是沒有什么指導作用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們極為關注的課題。針對這個問題,凱勒(Keller,J.M.)提出了動機的設計模式。他將個體在教學中的期望價值和學習結果引起的心理反應進行以下分類:1.好奇心的喚起;2.成就(價值)的需要;3.自信心的建立;4.教學的期望值。根據對自我價值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被外語教師形容為厭學、懶惰、曠課的學生,他們有動機,但他們往往為了避免失敗而干脆采用逃避、放棄、或目標過高來保護自己,或者希望能夠避開對其能力與技能的狹隘評價使信心受挫。因此,高職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教學技能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社會文化學等知識,要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不斷挖掘與不斷創新的能力。但學生是否從事學習活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上所采用的有效誘因系統的使用。在我們的社會中,傾向于把個人的價值等同于個人所取得的成就;而在學校里,成就的取得往往只依賴于狹義的能力和分數;如通過等級考試或某種英語能力競賽獲獎等,因此,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絕望以及放棄。從這一現象來看,要真正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通過設置一些其它的誘因,來創造一個對所有學生都平等的激勵機制,讓每個人都能為了積極動機而努力。而設置的誘因應該能夠促進好奇心和學習愿望,為自我發展建立有意義的補償,獎勵知識的增長,并把評價活動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如:在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及課后組織的各類活動中多提供一些機會讓學生成為活躍的參與者,經常給學生一個表達思想和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中文或英文),加強師生之間的和諧溝通,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英文模擬游戲,讓他們投入到代理專家角色。通過模擬游戲,學生積極思考他們即將面對的社會政治經濟與自身的生存問題。同時,模擬游戲也很能說明知識的價值,它們可以被看作競賽,競賽的對手通常擁有不同的資源,例如知識、技巧和能力等。與此同時,教師應盡早激發學生對找工作面試(Job Interviews)的興趣,通過不斷地模擬或真實的求職面試訓練,學生思考面試中會出現的問題,欠缺的地方、應注意的事項等,然后教師就活動中出現的語言錯誤和遇到的表達困難等進行講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在這種面試中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自身的需要,把現在的學習和未來生存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當學生能夠表達他們解決問題時的感受,能夠和別人一起分享自己對所取得的最好成績的滿意感,能夠明確知道自己正在通往成功時,則此時的教育是最令人滿意的。
三、建立平等機制,鼓勵多元能力,滿足學生期望,增強學習愿望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人除了語言智力和邏輯智力兩種基本智力外,還有視覺、音樂、運動、人際交往智力、自我認識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們高職英語教師指明了一條發現和培養每個學生個性潛能的途徑和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優秀外語影視作品、多媒體輔助教學、英語演講、游戲和活動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設立種種交際情景,鼓勵學生擺脫包袱。尊重學生的智力特點,提出多元化的教學方案,激勵學生不斷努力,鼓勵學生不同能力的表現,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擁有嘗試的機會,他們的成功不依賴于比別人做得好不好,而是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可以體驗一下為自己而做的滿足感。這樣一來,即使有的學生比別人學得慢,但完成后的自豪感也會成為一個有效的獎勵或強化物來維持進一步的學習。學會欣賞多種不同的能力,確保所有學生都將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包括以不同能力形式表達出來的個人觀點利想法。每個人可以感受到探索智慧的興奮,能夠被問題解決行為本分所吸引,每個人都能體驗那種自我提高的滿足感,并且,能力、背景和天賦等的差異不再成為這此經歷的障礙。
作為外語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語言能力差異僅僅是個人獨特性的一個方面,有效地激發那些積極的、能夠保持學生動機的能力觀,而不是激發那些造成失敗和無能感的信念。在外語教學中,實施多元智能的評價和獎勵方式,而建立新的學生評價獎勵體系就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潛能,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力,使他們有最大的機會來選擇他們認為最滿意的評價方式,讓他們在能力水平不同的情況下,也能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做到最好。當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覺最滿意的方式,用發展得最好的能力方式來表現他所學到的知識的時候,他的能力將獲得提高。因此,高職外語教師要學會把語言能力的培養和多元能力的表達應用到課堂生活,作為努力建立動機平等的一部分,爭取一種向多元能力開放的積極動機。同時學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他們面對的背景變量有哪些,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幫助他們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了,幫助他們了解了學校和班級的環境,如何利用這些環境為自己服務時,就有心理優勢了。布魯納及奧蘇泊爾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通過觀察學得認知結構。選擇最合適的真實情景,幫助學生把語言材料和他們本人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英語教學過程意義化、情景化和體驗化。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中,培養創造性、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將認知能力的培養與語言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虛擬和真實的交際情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策略,讓他們受用終身。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如果我們三分之一的產品(學生)在生產過程中被淘汰、剩下的三分之二最后也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那么,我們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加速傳送帶的運轉!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2000,10.
[2]Joan Rubin & Irene Thompson.怎樣成為更加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3.
[3](美)Cruickshank D.R.教學行為指導.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3,1.
[4](美)Martin V. Covington & Karen Manheim Teel.學習障礙的消除策略:促進學生成功、高效地學習.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5.
[5](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