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懷喜
摘要公民意識是民眾在民主政治生活時代必須具備的一種社會意識,具體包括:公民的人格意識、公民的權利、義務意識、公民的納稅意識、公民的自由意識、公民的法律意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沒有公民意識的基因,要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必須客觀公正的審視傳統文化的影響,借助于西方傳統文化,才能塑造出建立法治中國所必需的公民意識。
關鍵詞傳統文化 公民意識 塑造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19-02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從某種程度上說,和平的文化底蘊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交流與合作,發展的文化底蘊則是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完善與創新。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力圖擺脫困境,“返本開新”,而西方文化也開始對自身進行深刻反省。中西文化的這種復雜交融與涌動,展示著全球化時代主體精神的公民文化走向。因此,客觀公正地審視和評價儒家文化傳統、西方文化以及他們的影響,對當下公民意識塑造和法治秩序的建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及功能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
公民意識是民眾在民主政治時代必須具備的一種社會意識,即“民眾不僅在法律上取得公民資格,而且能夠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能夠對政治行為進行獨立的、理性的思考,從而作出自己的判斷,以影響政治決策,使政治行為的效果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而且,“更具底蘊意義的,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及規范化認同。”它是“一定國度的公民關于自身權利、義務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的總稱。包括人們對自身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社會責任和社會基本規范的感知、情緒、信念、看法、觀點和思想以及由此而來的自覺、自律、自我體驗或自我把握;還包括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自我價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評判,對實現自身應有的權利和義務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社會群體的情感、依戀、感應和對自然與社會的審美心理的意向。公民意識是社會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了公民對于社會政治系統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的態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
(二)公民意識在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功能
現代法治之所以是個能動的進程,是因為它自身的法治理念與法律規范體系的二元結構。如果說法律規范體系是法治的軀體,那么,法治理念則是法治的靈魂,而這一靈魂又源于公民意識的正義價值關懷,體現著社會成員對法治的價值期望和選擇,從而才使法治秩序呈現內在自覺狀態。因此,公民意識就在法治進程中享有重要功能。
第一,引導功能。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法治是公民意識價值追求的制度化表現。如果說法治在其自覺發展進程中尚需保持其特有規范性、穩定性的話,而作為其價值基礎的公民意識追求,則時刻展現著鮮活的內容,因而具有很強的預期性和前瞻性涌動,它扎根于市民社會生活現實,并把其中的時代氣息、變革要求立即反映出來,形成公民意識正義價值追求的新鮮血液,進而促使法治理念更新與轉換,并通過制度化納入法律規范體系而推進法治進程,從而使公民意識具有引導功能。
第二,維系功能。當代美國著名的批判社會學家貝爾指出:“任何社會都是一種道德秩序,它必須證明它的分配原則是合理的(社會學的術語是: 給以合法地位);它必須證明自由和強制的兼而并用對于推行和實施它的分配原則來說是必要的,是天經地義的。”的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二元化進程中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已不再是外生性、自守性和異己性的傳統秩序,而時刻都要求社會成員的內生性信仰來賦予其合法性,它才能得以恒久維持,這種合法性信仰則是由公民意識來供給的,從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
第三,內省功能。現代法治使得法治理念和法律規范成為社會成員正義價值追求的集中反映,但是在法治實際運行過程中,并不一定完整、準確地反映這些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即使是完整、準確地反映這些追求,其結果也并不一定與預期價值追求目的相吻合,因此,對法律制度內在價值及其實現進行反思成為必要。馬克思也曾指出:“合法的發展不可能沒有法律的發展”,“法律的發展不可能沒有對法律的批評。”因此,如果不能“喚起人們對現存秩序的不滿,它就不可能忠誠地參與國家的發展。”可見,內省功能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功能,其核心是對社會成員價值追求在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反映程度及效果的審視與品評。
總之,公民意識的三維功能是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引導功能決定著法治的方向,維系功能消減著法治進程的阻力,內省功能實現著法治進程的自醒,而反思自省又在為引導功能奠定著重要基礎,形成一個動態發展的環鏈,進而“使公民意識成為民主與法治進程中的重要驅動力量”。
二、傳統文化對公民意識的影響
中國文化傳統中缺乏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向來“是一個人拿主意,并要拿無限制的主意,大伙都要聽他的話,并要絕對的聽話”這種專制、獨裁思維,因而以“仁”、“禮”為核心思想的儒家文化傳統,對當代法治進程中的公民意識塑造來說,仍會在較深層面上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第一,人格獨立與道德內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日益占據主角,整個社會需要貫徹產權明晰、契約自由、責任歸己的原則,與之相適應的時代文化也相伴而生,展現著理性自由、權利平等、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從而形成人格獨立與道德內省相統一的現代主體精神。在儒家文化傳統中孕育出較強的道德內省意精神,即所謂“克已復禮為仁”,“修己以敬”,要求人們嚴以律己,自覺克制與“禮”不盡相符的欲望和要求。儒家文化傳統的這種遺傳基因,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確立主體意識、自主自立精神和自由平等觀念,無疑是一個重大障礙,但另一方面,它對推進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過程中過度發展的利己思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社會成員樹立理性自律意識同樣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這種道德內省的準繩已不可能再是“仁”和“禮”,而是現代倫理規范和法制原則。
第二,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現代市場經濟所造就的全球性文化,在另一層面上也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契合的公民文化。儒家文化傳統固守著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及貴和中庸精神,倡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由于過度的和諧追求,而且把這種和諧納入了“盡倫盡責”的禮儀規范之中,因而極大地消解了個體的獨立價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閉保守的臣民文化。這種文化的慣性作用,會抑制社會成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個性活動及個性價值的渴望、追求與創造,制約著他們在激烈競爭中公民角色的確立與認知。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儒家文化傳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團體主義的合作精神取向,構造了共性制約個性的有效模式”。因而,經過現代創造性轉化,它能夠為社會成員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確立協作精神提供價值基礎,只是在轉化中共性要以保證充分的個性活力為前提。
第三,德治與法治。民主與法治是當今的時代共識。但自古以來,道德和法律就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互補性規范,二者不可偏廢,只是道德注重內在自覺,法律注重外在規制,二者處于不同層面而已。西方文化傳統十分注重法治,并創造了現代法治文明,代表人了類社會的發展趨勢。而儒家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文化,相信倫理道德的力量,總的精神是強調德化統治,輕視法治立國;注重道德情懷的人倫規范忽視法律規制。雖然這種倫理文化傳統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整合作用,但也有很大的消極作用,特別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道德化人際關系、家庭本位觀念青天意識、權力本位意識等等,會阻礙現代利益和效率觀念、權利本位觀念、民主精神和法治觀念的形成,從而會對當代公民意識的確立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四,世俗與超越。儒家傳統文化更多的是人倫道德理想的構造和道德彼岸世界的追求,是對人的存在、利益關系和現實生活的超越。這就是說,盡管儒家文化開始就扎根于社會生活之中,但同時又在竭力超越社會生活。“修、齊、治、平”是儒家一貫倡導的最佳人生途徑。儒家這種深切關懷內在自覺的修身傳統,對人自身思想道德的超越和人格完善,以及把自身修養和社會、國家命運結合起來的精神,對當代公民意識的塑造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社會成員樹立遠大理想提高自身素質和培養進取精神。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傳統中的“內圣”修養,是要實現“外王”,其道德超越追求被單元化、狹隘化,進而造成公民意識的缺位。現代社會呈現多元化、世俗化、自由化、差異化的狀態,因而,每個人都以公民角色和身份而面對多元、開放的價值追求和選擇,既要把自身命運和國家、社會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又要確立適合自身特點和需要的目標追求和為之奮斗的事業,因而應確立普遍有效的公民意識。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傳統中的“修齊治平”觀念,對社會成員確立多元、開放的公民文化價值觀具有抑制作用。
三、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培養
目前,為了實現法治中國的目標,培育現代公民意識不是要不要儒家文化傳統的問題,而是如何科學合理地揚棄的問題。因此,客觀對待儒家文化傳統,發揮儒家文化傳統的積極作用,對培養現代社會公民意識顯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一,把握好價值導向。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軸心“是一種主體自主自律的‘公民文化”,對儒家文化統,就剔除其與公民文化相悖離的糟粕,克服其對自主精神、個性追求的貶損及重德輕法這種“內圣外王”道德超越的消極作用,吸收其與公民文化相協同的合成分,“發揮其自律意識、共性體認、倫理整合及內在省精神的積極作用,使社會成員能夠在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三元社會構造中,扮演公民角色和樹立公民意識,推進依法治國和法治秩序的早日建立。”
第二,營造寬松的政治生活氛圍,讓民眾輿論自由,主動參與政治。我們過去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對部分民眾的政治參與,動輒上綱上線,致使真理遭到扼殺,謬誤風行于市,使普通民眾對政治噤若寒蟬,只能唯唯諾諾,敷衍了事。民主政治遭到扼殺,公民意識遭到壓制。近年來,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公民的參政意識依然不高。只有讓公民發表自己對政治的理性思考,才能調動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真正提高公民意識。
第三,培育民眾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對社會人類高度責任感和憂患感的綜合體現。它表現在對人類發展前途和命運的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諒解、寬容、同情、平等待人,對正義的追求,對邪惡的貶斥”。中國傳統文化下的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一種人身依附關系,不存在平等的文化氛圍;人們關注更多的是個人的生死榮辱,很少關注他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前途,因而不能形成一種政治參與文化氛圍。并且,當下的中國教育對人文精神培養重視程度仍然不足,很難培養出關心國家,關心民族的前途命運的現代公民。培育人文精神,需要加強人文學科的學習,從古今中外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這樣才能打下人文精神的基礎,才能培育出中國法治建設需要的公民意識。
注釋:
①劉曉榮,王利.公民意識芻議.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1.
②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法學研究.1996.
③姜涌.中國的“公民意識”問題思考.山東大學學報.2001.
④[美]丹尼爾·貝爾.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89年版.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⑥馬長山.法治進程中公民意識的功能及其實現.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版.
⑦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⑧[日]稻盛和夫,梅原猛. 卞立強譯.回歸哲學—探求資本主義的新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
⑨劉雪松.儒家文化傳統與法治社會中的公民意識塑造.北方論叢.2005.
⑩劉曉榮,王利.公民意識芻議.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