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嘉鋆
摘要在生態倫理學中,“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一直是熱點問題,其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倫理關系、價值關系三個層面上。本文主要以“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內在關系的演化為線索,從兩者的爭論入手,比較和分析兩種理論的異同,進而闡明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道路。
關鍵詞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類中心主義 協調 和諧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76-01
當代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全世界“綠色運動”興起各種保護生態環境的理論也應運而生,由此引發了當代學術領域對環境問題的熱烈爭論。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熱烈討論,爭論的雙方各執一詞,不肯相讓。
從“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各自的概念框架中,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爭論其實是在一個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前提就是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用倫理道德的尺度對待地球、對待自然,在這個前提下二者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倫理關系、價值關系三個層面上。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所說的“人類中心”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在實踐關系上,把馬克思所說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理解為自然界僅僅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的對象,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宰者,自然界處在絕對服從人的利益的客體地位。(2)在倫理關系上,認為只有人與人之間才有道德可言,于人之外的自然則無道德可言。所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談不上負有道德上的責任。(3)在價值關系上,人是價值尺度的標準,一切應當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這樣,對人類中心主義來講,自然界被用來作為滿足人類福利的存在,自然界對人類只有工具價值。因此,人類為了主體價值的實現可以橫掃一切。所以,這種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主要矛頭的指向。
“非人類中心主義”,是為解決生態危機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倫理學說,它主要反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主張。在它看來,生態倫理學關心的“中心”不應僅僅是人,而應是整個自然界。這就要求:(1)在主客體關系上,不僅僅把人作為主體,而且把動物、植物等有機體也當作不同于人的主體存在。因為在它看來,自然界有其內在的規律,它本身是個系統,它有其內在系統的平衡運動。(2)在倫理學關系上,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因為對非人類自然界不講人道,所以導致了今天的生態環境危機,因而主張必須把道德擴展到整個非人類領域。這樣,道德就不僅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而是存在于人的所有行動中,既在人與自然之間也存在道德關系。(3)在價值取向上,主張非人類存在物也有其內在的價值取向,因此不能僅僅把人的利益,而應把自然的整體利益作為生態倫理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據此,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家主張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一場“心靈和思想的革命”,恢復自然的道德意義和價值地位,以此對抗其對自然的“非人道”對待。
那么,通過人類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自然與人關系的協調呢?在我看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應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時,人們要恪守自然固有的
客觀規律,在自然平衡的限度內適度開發自然。自然是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觀存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并不是自然善意的施舍。而自然也并沒有因對它的破壞而毫無根據、毫無限度地懲罰人類。因而,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們沒有遵守客觀規律,而不是人們沒有把道德推廣到自然。馬克思在研究人與自然關系時就曾寫道:“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實現人類利益,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二、在社會領域內,人們應當注重倫理道德的建設,注重倫理道德的真正推廣
道德關注的不是個人利益的實現,而是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但過去有些人為了一己私利,不顧自然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的整體利益,肆意掠奪自然,這不僅造成生態惡化,而且損害了他人利益。如果我們光強調把倫理道德推廣到自然,而忽視了社會倫理道德的落實,那么,倫理道德也只是一紙空文,環境惡化仍然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可見,尊重自然規律和重視倫理道德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兩條路徑。只有把這兩條路徑有機結合起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得到真實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才有可能實現。
湯建龍的《可持續發展: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從可持續發展到和諧發展》一文認為要想把人類從發展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唯一的出路就是徹底地拋棄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指導的發展觀,回歸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所有存在內部和存在之間的和諧,承認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固有價值,并給予它們平等的地位,并在此基礎上確立起一種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時至今日,人類文明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我們走過了原始社會的紅色文明,走過了農業社會的黃色文明,更走過了近代以來工業社會的黑色文明,然而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綠色文明。“傳播綠色文化,弘揚綠色文明,建構和諧社會”。這已是當代人的共識。地球只有一個。面對今天生態危機、環境破壞愈演愈烈的狀況,如何對待環境才能保持人類與其賴以為生的自然家園和諧共生,是我們當前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毫無疑問,人和自然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面對亟待解決的這一難題,能否找到答案,最終取決于能否重新建構起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裴廣川.環境倫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小蘋.環境倫理堅持還是走出人類中心主義.青海社會科學.2004.
[3] 楊國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兼論馬克思主義對二者的超越.2007.
[4] 武威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思想的理論價值.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