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以影片《安娜與國王》為研究素材,從跨文化交際學角度分析了以古暹羅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遇時所產生的文化沖突以及沖突背后的原因。研究者進一步揭示了在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參與國際交往的人數日益增多,必須摒棄文化中心主義,消除文化歧視和偏見,培養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和對異文化的包容。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沖突;文化中心主義;文化溝通;價值觀
電影《安娜與國王》拍攝于1999年,迄今已經10年。這是一部由個人傳記改編成小說,又由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由亞洲電影巨星周潤發、美國演藝界才女茱迪·福斯特聯手上演。正如一些影評中慣用的描述:“演員陣容強大,服飾華麗,拍攝手法聲勢壯闊,充滿了濃郁的東方情調。”全片外景均在馬來西亞拍攝,場景堂皇宏偉,用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布景,生動呈現了濃厚的東方風味。這部以生活在19世紀中葉的東方君主遇到西方寡居美女的曠世愛情傳奇為主線,旨在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與沖突主題的電影,上映后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安娜與國王》這部電影盡管沒有為制片公司帶來預期的票房,甚至在泰國還遭到禁演,但是影片中所反映的古暹羅國(泰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東西方文化沖突卻使它成為一部研究跨文化交際的生動教材。跨文化交際學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論,如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權利距離、面子觀念、隱私觀念、時間觀念等在這部電影中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國內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師很多都把這部電影作為教學材料,讓學生們觀看并分析電影中所揭示的跨文化交際主題。
下面就從跨文化交際學角度分析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東方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與文化沖突以及沖突背后的原因。
一、電影《安娜與國王》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
影片《安娜與國王》中的暹羅國王蒙空是一個思想上較開放的人,醉心于西方文明,想讓他的子女學習西方文化,好迎接20世紀的到來。因此特地從英國請來一位名叫安娜的女教師,負責執教自己的58個子女,期望給古老的東方王國帶來新的文明氣息。
初來乍到,安娜就遭遇了“文化休克”。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陌生的語言,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城鎮,陌生的風俗。在這個陌生的異國他鄉,甚至“連愛都不一樣”。而安娜與國王的第一次交鋒,則是19世紀中葉處于蓬勃向上期的西方文化與古老的東方文化的一次正面沖突。在這一系列的沖突中,安娜都從容應對,不僅用自己的獨特魅力征服了國王,而且孩子們也由衷地把她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
1.東方國家男尊女卑、等級觀念和西方民主平等觀念的沖突與安娜的應對
追求民主與平等,追求幸福權利的西方文化和男尊女卑、王權至上、等級森嚴的東方文化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沖突。覲見國王之前,安娜被帶到首相官邸。首相稱她為“先生”,她問翻譯為什么稱呼她為sir,翻譯告訴她,因為暹羅國的女子在首相面前不能站立。得到國王召見后,在覲見國王的路上,首相告誡安娜:“覲見國王時,你和你的兒子要記住,前額觸地,行跪拜禮。”安娜不卑不亢地說:“盡管我們已經逐漸熟悉了貴國的風俗,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禮節和習慣。我會用我國的禮節表示我的最高敬意。”
在安娜之前,從沒有人可以在王族面前站立。在國王的后宮,國王到來時,國王的所有妻妾和子女也都要匍匐在地,行跪拜禮。在國王招待英國客人的大型宴會上,全體侍從被允許免于跪著伺候,其他大臣也可以在國王面前站立,但只此一晚。但是對她,國王卻破例:“我允許你任何時候都可以直立在我面前。只是頭永遠不能抬得比我高。”
安娜個性獨立,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國王希望她教他的孩子語言、科學、數學,可她卻教給他們平等、博愛、自由的西方理念。王子目睹了被鎖的奴隸的悲慘境況,開始思考為什么有的人生來就是主人,有的人生來卻是奴隸。在釋放貴族周妝的奴隸問題上以及國王的新妾的問題上,安娜與習慣于唯我獨尊的國王發生了爭執。安娜質問國王:“你讓我來教你的子女,是希望自己的國家進步,立于現代文明國家之林,這也是我來這里的原因。但現在卻繼續允許不平等的奴隸制的存在。”國王帶著欣賞的目光聽完安娜的陳詞,然后讓首相告訴周妝:法律上,奴隸有權利贖回自己的自由。國王然后問她:“為什么要干涉這種事情?“我的良心告訴我這樣做。”安娜挺直腰桿,毫無懼色地望著國王的眼睛。安娜的睿智和勇敢漸漸開始吸引國王,他由以前的被冒犯引起的惱怒轉而開始欣賞她的膽識和獨到的見解,有一種“知己難求”的感覺。
2.古暹羅一夫多妻制傳統和西方一夫一妻制觀念的沖突與安娜的應對
古代亞洲國家的一夫多妻制度長期盛行,直到20世紀才基本消失。“貴人”妻妾成群,而“庶民”只能娶一妻,“天子”更是縱情極欲,少有限制,但卻要求女人“從一而終”保持“貞節”,對妻子的任何婚外性行為嚴格禁止。相對而言,古代西方的兩性關系較為“平等”,基督教只允許一夫一妻制。西方的帝王同普通百姓一樣也只能有一個配偶,從沒有妻妾成群,嬪妃如云。即便貴為羅馬皇帝或各國國王,也不例外。
因此,當安娜來到暹羅,國王非常自豪地向她介紹說后宮有23個妻子,42個妃子,58個孩子,另外還有10個孩子快要生下來。安娜吃驚地睜大了眼睛。國王又說:“我明白你為什么這么驚訝。我的子女不如中國皇帝多。因為他沒有出家半輩子。我現在要迎頭趕上。”安娜更是吃驚得無言以對。
但當兒子不停地追問:妾是什么?為什么國王有那么多妻子?他愛所有的妻子嗎?為什么維多利亞女王沒有那么多丈夫,能言善辯的她并沒有把自己對這種一夫多妻制的文化的觀點亮出來,反而用其他一些借口:如皇帝要保江山,要很多孩子,來搪塞好奇的兒子的不斷發問。這不僅表明了西方人安娜的一種閑談莫論人非的修養,也表現她對另一種文化的寬容。
3.隱私觀念的沖突與安娜的應對
傳統東方人的隱私觀念比較弱,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但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過多地提及個人隱私,更不愿意別人干涉。
安娜初次見到首相,就被問及她的私事。首相問她在曼谷有沒有朋友,結婚沒有,丈夫死了多久,怎么死的。她非常尷尬,但卻不得不回答。實在沒有退路,她請翻譯轉告,她來這里是做國王長子的教師的,請首相不要再問及她的個人私事。首相卻出乎意料地用英語告訴她,初次見面問私事是暹羅國的風俗,是為了顯示禮貌。
第一次在王宮會見時,國王很霸道地說:你年齡看上去不像是能進行科學的教學方法,你多大了?她不卑不亢地回答:大得足以明白未必愈老愈有學問。在國王面前,她不僅沒有行跪拜禮。而且目光直視國王,在氣勢上沒有輸給國王一分。習慣了唯命是從、俯首帖耳的國王對這個敢站在他面前和他抗衡的西方女人開始另眼相看,而且下決心讓她教自己的子女。安娜獲準給國王的58個子女上
課,雖然合同上說是給國王的長子當教師。
4.時間觀念沖突與安娜的應對
守時觀念是西方工業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可以說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但是當安娜帶著兒子來到暹羅國,等了三個星期也沒有得到國王的召見,不知何時開始上課。首相告訴她,“在暹羅,什么事情都要慢慢來”。安娜終于得到國王召見,和首相一起來到王宮覲見國王,但國正和其他大臣議事。首相告訴安娜,國王很忙,看來還要再等下去。安娜不愿再等下去,徑直走到國王面前,要求安排開始給國王的子女上課。國王看到這個貿然沖過來的西方女人嚇了一跳,不容安娜辯解,就嚴厲地制止了她。
5.東方文化的面子觀念引起的沖突與安娜的應對
影片中有一幕激烈的沖突是由東方文化中的“面子”觀引起的。國王新納的妃子塔恬,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而背叛國王,與情人私會,結果被發現,犯了“不忠之罪”,被五花大綁押上法庭受審。塔恬悲憤地說:“巴勒僧人是我惟一愛的男人,被逼離開他,我雖生猶死。……皇上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巴勒。”她的這些話語遭到了法官的呵斥,并在法庭上被鞭笞。安娜沖動地站起來,制止毒打她。并說:“她只不過想尋求快樂罷了。我要見國王,他會阻止這種野蠻行為。”但是,平日里欣賞她思路敏捷、有話直說、愿意傾聽她的意見的國王這一次卻對安娜大發雷霆:“你以為我想讓這個女孩死嗎?不,但因為你在法庭上當眾說你能告訴國王怎么做,我本來想阻止他們,現在也不行了。”作為一國之君,他不能失去國王的威信,不能讓他的子民認為國王很懦弱,認為他只是被女人操控的無用之王。為了保全一國之王的威嚴,他必須扼殺別人的愛情。安娜悲痛地說:“還有多少人因你的要面子而死?”塔恬和她的情人最后還是被斬首。安娜異常悲憤失望,決心離開這個國家。
6.文化中心主義的沖突與安娜的應對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優勢,文化上沒有好壞之分。但影片一開始,女主人公安娜就說出了the way of England isthe way of the world,字面理解為,英國人的方式就是世界的方式。這是一種典型的唯我獨尊的文化中心主義觀點。她也正是抱著這種態度來到暹羅,想用自己的文化教化古東方暹羅的王室,進而影響整個國家。但隨著對這個古老國家文化的熟悉,她逐漸消除了這種文化中心主義。在國王為英國客人舉行的西式宴會上,來自東印度公司的一位英國商人非常強橫地說:“國王的妻妾身上掛滿了辟邪的物件,看來是害怕我們這些外來的妖魔鬼怪。”國王機智的回答擊敗了他之后,他又傲慢地挑釁說:“英國的優越性是無可爭議的。”作為一個英國臣民,安娜卻站起勇敢地反駁:“沒人有權利去評論文化和傳統的優劣,尤其是這種拿著槍說話的人。”這一記有力的反駁不僅擊退了咄咄逼人的英國商人的氣勢,而且扭轉了宴會的整個氣氛。國王深為感激,從心里喜歡上了這個聰明睿智、充滿魅力的西方女教師。晚宴之后,他邀請安娜跳起華爾茲。
安娜與泰王通過互相學習和互相扶持,漸漸地將東西方文化融合起來,雙方都學會了尊重對方。
二、總結與思考
一百多年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極大地促進了各種歷史傳統和文化之間的互相尊重和理解。這種文化溝通與交流,也正在不斷破除傳統成見和壁壘。
從這部電影中,觀眾不僅能夠了解和欣賞東方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而且可以從一系列的東西方文化沖突中認識到文化歧視和偏見所造成的誤解和傷害,也進一步認識到摒棄文化中心主義、消除文化歧視和偏見、培養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和對異文化的包容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這部電影的意義尤為深遠。
[參考文獻]
[1]曾錫仁.中西文化比較導論——關于中國文化選擇的再討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2]費孝通.跨文化的“習明納”——人文價值再思考[J].讀書,1997(08),
[3]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s.
[作者簡介] 楊軍紅(1970—),女,河南封丘人,博士,上海政法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