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濤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學生生活中“不自主分型”現象的分析,從而提出一些正確的方法和思路,進而指導當代大學生更好的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關鍵詞大學生 生活 學習 不自主分型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32-01
高等教育大眾化日趨推進, 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有機會到高校深造,但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不斷推進, 對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部分大學生都希望通過大學的學習為今后走向社會準備好必要的條件,然而非自身因素對那些即將或已經步入高等學府的青年學子來說,其影響力往往導致期望與自主能動性的差距過大。
一、“不自主分型”的含義
所謂“不自主”就是說在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不自覺的達到一種行為狀態的現象。“分型”就是不同的人所達到的不同狀態。就好比把“雞蛋”“胡蘿卜”“咖啡”放到同樣的開水里煮熟,雞蛋是質變,由液態變為固態;胡蘿卜是表面沒變,但實際卻可以吃了;而咖啡是自己沒變,卻改變了開水的顏色。
二、當代大學生的現狀分析
(一)新生角色轉換時間過長
1.心理特征
剛進大學的新生心理處于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離開家長的管束,進入相對獨立的生活,但是他們對于未來,還是一片茫然,自我意識不夠強,缺乏對自己的優缺點的認識,對一切事物充滿著好奇,都想去嘗試。
2.自我約束力
大學校園周邊環境復雜,網吧、舞廳等娛樂場所對學生充滿了誘惑。對于剛參加完高考的大一新生,脫離家長的管束,以及好奇心的驅使,難免會接觸這些場所,由于自我約束力的不足漸漸養成一些壞習慣,甚至沾染一些社會惡習,讓人痛心又無奈,因此構建較強的自我“免疫力”顯得尤為重要。
(二)在校生職業生涯規劃混亂
1.人生目標不明確
據調查,很多在校大學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大一學生忙著適應大學的生活,忙著體驗大學生活的新鮮和刺激,沒有時間去想以后的事情。大二的學生,覺得自己有可能考研也有可能工作,認為時間還早,不用著急。大三的學生,這時開始煩惱到底考不考研,不考研又該做什么。大四到找工作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找工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想想簡歷上好像沒有什么可寫的,干脆把自己參加過的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一股腦填上去,找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最終擁有的結果就是今后不停的換工作。
2.態度消極,自我放棄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是說學習的目的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中學和大學,學習方式和方法相差迥異,這對年輕的大學生是一大挑戰。中學時代,學習是由老師規定好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只知道跟著老師轉,而大學上課的時間則是有限的,短短的一節課就可能要講幾頁甚至幾十頁的內容,部分同學感到自己跟不上節奏,學習壓力大。由于長期中學應試教育的觀念在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使他們無法適應大學教學方式,導致他們態度消極,失去了堅持下去的信心,放棄自我。
三、解決方法及引導策略
(一)學生自己
1.要盡快地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
大學教育具有獨特的個性:一是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很特殊。大課、小課、課內、課外形式多樣,上課幾乎堂堂換老師,節節換教室,上課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新生必須學會適應這種學習環境和氛圍。二是學習的方式很特別。主要方式是自主學習。沒有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全憑學生自覺學習,不僅上課所學的要靠你自覺去消化吸收,即便整個知識體系也要靠自己另外查資料去補充完善。據微軟公司的一個統計得知:每一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里,只有10%左右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中積累得到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后重新學習的,可見自學的重要性。因此學生要盡快地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 通過向學長、老師請教等各種有效渠道,學會獨立思考,培養自學能力,盡快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要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
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又是獨立的生活。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和個人愛好各不相同,所以產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必須懷著寬容理解的心去妥善處理好這些矛盾。另外,在大學中衣食住行都要由自己處理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學生活的主旋律,但由于剛剛離開昔日的好友、師長和親人,到新的集體中生活,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他們特別需要幫助和互相理解,所以必須學會自主而合理地處理好個人的學習和生活問題, 積極主動參加集體活動,熱情幫助他人,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人生目標。
(二)老師方面
大學是“精神成人”的重要階段。英國教育家紐曼認為:一個正在長個即“生理成人”的男孩(17 歲左右)并不等于精神上也會同步成熟,所謂“年幼無知”就是這個意思,他們還沒有“精神成人”。作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方向,鼓勵學生參加有益的活動,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激勵學生逐步走向成熟。
(三)學校方面
針對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可塑階段,在此階段規范一些行為是完全可取的。比如安排每周兩次早讀課和晚修,記考勤,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習,減少他們長時間上網,及睡懶覺和不吃早餐的機會。定期在系部或班級舉行各類體育項目的比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競爭意識。開設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提高學生自我價值的肯定性。同時舉辦聯誼、志愿者等活動增加學生間的交流機會。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培養社會責任感,有效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
俗話說“理想的生活就是追求生活的理想”當代大學生只有樹立遠大的志向,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在大學中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尋求更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漢華.關注大學生新生適應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理論戰線.2001(12).
[2]甘霖.積極探索理工科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分析.心理健康.2006(2).
[3][美]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