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玉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自能成文。”筆者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努力提升中學語文教學的效益。
1.角色換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理應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人。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的是“說書人”的角色,而學生則一律成為“聽書人”。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工作量大卻收效甚微。其實,一堂課就是一場戲,而教師只是戲的導演,學生才是戲的表演者,戲的主角;好的導演絕不是千篇一律地先由自己表演一番,然后再讓學生來簡單模仿,而是抓住關鍵,讓演員自己用心去領悟、理解和表現角色。由此可見,要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就必須“授之于漁”,讓學生自主學習,親身經歷語文學習這個特殊的生活過程,并從中體悟生命的價值,在不斷反思中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
2.拓寬第二課堂渠道,加強課外閱讀指導。要學好語文單靠課堂上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開辟第二課堂。詩人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教師和學校應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努力創造條件。如節假日不補課,開設圖書閱覽室,不搞題海訓練戰術等。其次,為了減少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語文教師還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好書與語文學習網站;介紹各式文體的閱讀方法;告訴學生如何做讀書筆記等。
3.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競賽,開辟語文活動園地。中學語文競賽的形式很多。如作文競賽、演講競賽、朗誦競賽、書法競賽、手抄報競賽等。開展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可帶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寫作。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平臺,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語文的意義和樂趣。
4.讓學生走出校園,領略外面精彩世界。人們常說: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什么苦也不用吃。殊不知,今天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們孤獨,生活單調,猶如籠中之鳥。他們過著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這種“兩點一線”式的生活,使學生嚴重脫離社會實踐。根本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社會、認知社會。可語文學習離不開社會實踐,因為社會是學習語文的第三課堂。作為學校、教師,應把節假日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走出校門,去看看外面的多彩世界。比如組織或安排學生深入工礦企業、街道社區、山鄉農村等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性學習”,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