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鳳
隨著國家教育部頒發了新的課程標準以來,在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新課標,創設新課堂”的教改熱潮。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新一代綜合性人才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文化需要,成了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要改革課堂教學,首先應該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進行改革,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建立起開放的、民主的、活躍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愉悅的學習感受,消除學習的焦慮感和緊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以人為本,營造人性化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明確地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形勢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作精神。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緊緊圍繞著“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年齡等特點,用他們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的模式輔助教學。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見,不輕易給學生壓抑性的批評;在課堂實踐中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語言表達上的錯誤,鼓勵學生克服羞怯、恐懼的不良心理,大膽開口。在教學目標的實現上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對學生提出過高、過于苛刻的要求,努力營造出輕松、合作、溫暖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取得積極的成功的體驗。
二、采取“任務型”的教學途徑,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新課標》提倡教師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小學英語課堂來講,“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就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師需要分析和設計具體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識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將每一個教學目標拓展為教學活動中可用的具體內容。筆者嘗試過將《靈通少兒英語》中幾個單元的內容設計成一個故事鏈任務,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美國,要求各個小組分工合作,發揮想象力,以老鼠先生到各國的旅途見聞為主線將它的旅游故事分別表演出來。結果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積極參與,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師執行教學目標,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實踐申,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和學生的潛在因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例如,在課堂表演中,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為一個個原本簡單的小故事添枝加葉,編排出豐富、生動、有趣的內容來。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稍加引導,便會有種種讓人驚嘆的奇思異想。
四、建立公正合理、靈活多樣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有效消除學生學習中的焦慮感和挫敗感
《新課標》提出,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和合作能力為主要依據。在這一點上,我采取了等級制的評價方式,相應的等級發給相應的小獎品,對學生的學習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
不斷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新型的、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規律的新型教學模式是當代教師一個重要的基本素質,也是增強業務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的臺階。我們必須積極關注教學動態,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