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忠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等教育和技工教育就走上了一條相對狹窄之路,不僅僅是因為生源的短缺和學生素質的大面積下滑,更是因為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一直以知識學習傳承為中心,技能鍛煉為輔導;有的甚至使用技校的課程模式,請工人技師作為輔助教學,徹底脫離了中等技師人才目標培養,游離了德育教育,品德的提高和責任感的加強,使不少的學生成為了有一定技能,然而人格缺失、品德平庸、缺乏責任感、素質低下的庸才。這就忘記了我們斷不可缺的中等教育的目標——為社會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建設者。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主體,招生對象也已經轉換。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高中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根據職業設計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由于生源的特性,決定了其學生素質,尤其是基本素質。不庸諱言,這些學生很多都是所謂的雙差生,成績差、紀律差,有些甚至道德品德低下,責任感和榮譽感缺乏,沒有上進心,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即使上課也是自由主義泛濫;更為甚者,有的脾氣古怪,粗俗不堪,或者粗暴易烈,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容易激發同學間矛盾,打架斗毆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在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這個大目標下,教育者在做好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學生的品德、責任、德育教育顯然是中等教育工作中尤為重中之重,顯得非常突出。
落后的技術和技能決定了落后的生產力,落后的生產力決定了落后的國力而“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離我們國家不足百年。隨著二十世紀末社會建設水平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生產技術的加速提高,高素質全方位的技能人才決定了一個國家建設力,也就決定了國家生產力的水平。
形成中等教育德育教育的偏頗原因有許多。我們中等教育由于歷史原因比較偏重理論教學,注重知識的記憶,倚重書本教學。尤其近來強化職業技能教學、實用性的實訓教學。因此在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忽視了職校學生的德育。而普遍缺乏對職業道德教育在過去、現在特別是將來對國家建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把舉辦職業教育視為一種“副業”,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能教育上,而把職業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同時,忽視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規律、性質、模式、特點以及專業設置、教材、教學目標等的深入研究,對教學的基本條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在有些學校領導偏重于理論教學者,而輕視德育工作者,甚至在報酬都不太一樣。這就造成了許多教師注重于技能教學。教育觀念上存有錯位和偏差使有的學校缺乏專業的德育工作者。他們錯誤地認為職業教育是一種“不正規”、“低層次”的教育,因而降低了教學標準,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要求。
科學地完成德育教育,是任何教育的必然,也是基本要求。所謂“教書育人”“春風化雨”,而中等教育必須走在前面。為此,我做了好多努力:
首先確立德育的內容,中等學校的德育應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黨的基本路線和形勢政策、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民主和法制教育、紀律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國情、專業思想教育、勞動生產職業道德教育、健康教育。
其次把握德育工作思路,圍繞一個工作目標:提高學生素質,打造道德品德,鍛煉學生意志,加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寬基礎、高技能、復合型、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接下來就是狠抓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加強日常管理,和德育老師一起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好優秀班干部,運用多種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更新教育觀念,采取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學生,深入班級,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并通過深入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及時發現、糾正和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適時發揮德育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
在教育實際中圍繞著灌輸教育、模范激勵、情操陶冶、情感凝聚等方法來進行德育教育。
通過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來灌輸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并教導他們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要運用各種方式向廣大學生宣傳介紹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激勵他們崇尚先進、學習先進,激勵學生更好的開發自己的潛力。
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和主題教育活動,寓教于樂,使學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的活動,讓學生增長才藝,陶冶情操。
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情感凝聚教育,著力培養廣大學生尊重人、關心人、寬容人的態度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廣大學生養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在教學相長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圍中,師生共同完善著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促使自己成為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職業人。擺正自己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思想認識,達到教學合一,為國家培養更優秀的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工貿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