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健
《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提出了總要求,而且在質和法方面也有了明確的意見:“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通過幾年的實踐和反思,我認為抓住課外閱讀趣味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自主、感悟、激勵、合作”四個方面下真工夫,就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語文素養。
一、以自主為舵手開啟閱讀的航船
對于小學生來說,“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是孩子能夠有效進行閱讀的首要條件。只有孩子對閱讀的文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為他們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內因條件。因此,我在指導孩子讀好語文書的基礎上,打開窗兒,讓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氣”,鼓勵他們自主選擇各類健康有益的圖書,鼓勵他們把家中的書帶來讀,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卡通笑話、名著名篇、四書五經等,書置于室內窗間,頓時,書香四溢,它們走進了課堂,進入了孩子的課余生活。這樣,學生愿意潛心閱讀整本書,無形之中培養了他們的耐心和毅力。教育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內涵就是強調“以人為本”,如此放手讓學生做一回“野鴨子”,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他們自主閱讀,“讀”他們所想讀,“背”他們所想背,憑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誦讀,或默讀,或瀏覽,讓他們在自由閱讀中充分享受讀書之樂,獲得主動發展。給孩子多了一份寬容,多了一份自由,立足長遠,孩子們當然樂意一帆風順地將航船駛向閱讀的海洋!
二、以感悟為旋律奏響閱讀的樂章
《學記》早就倡導“導而弗牽”。現在的閱讀教學更應該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對文章內容加深理解。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創造一種新的閱讀情趣和審美追求,讓學生悟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因為語文教學的歸宿,終究還是要帶著孩子在紙張和文字里穿越的。誠然,“動筆墨”的閱讀習慣很值得提倡,但也不至于每次都這樣,這應該是有前提的。對于一些泛泛而談的書,我不主張孩子做讀書筆記。而那些文質兼美、需要精讀的書,建議動動筆。如果閱讀的是自己的書,可以直接在書上圈圈畫畫,做上各種閱讀記號,或寫寫心得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可以摘錄優美的詞、句、片段,閱讀卡片分門別類地整理,便于查找。愛迪生曾說:“會讀書的人應該是個發明家”,語文教學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突破口就在于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根據課標的有關精神,我也積極提倡并引導學生利用比較閱讀、創意閱讀、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新課程理念下的許多語文課外閱讀篇章給學生創造了適度的“心理距離”,就是為了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感悟,能在“熟悉的地方”尋找到“新的風景”。
三、以激勵為動力延伸閱讀的激情
為了讓每個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終身的讀者,我對他們進行了科學而合理的激勵,讓他們閱讀的激情持續而長久。我定期進行檢查,以此激勵后進,表彰先進。平時,每周要進行“專心讀書”、“博覽群書”者的評選,采用個人自薦、班級考核、全班集體投票產生。每學期末,頒發“書香之星”獎狀,并把他們的個人簡歷、興趣愛好、讀書趣聞、讀書筆記向大家展示,供大家學習借鑒。
同時,適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新信息,給予積極的評價,學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快感,產生成就感,進而更加主動地廣泛閱讀。如:定時舉行“慧眼識好書”的評比,讓學生鑒定讀物的優劣。每隔一段時間,借助“成長記錄袋”讓學生顯示自己的“書海航線”,展示讀物選擇的軌跡。每月進行一次辦小報、童話劇表演的比賽,讓學生再現讀物的內容。通過搭建各種平臺,多管齊下,努力構建積極向上的語文課外閱讀場。
四、以合作為依托綻放閱讀的鮮花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只有強調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才可能有學生閱讀的創造性,切實提高閱讀技巧。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讀書,真誠地與文本對話,加強整體感悟,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精神素養。
當然,在強化“閱讀自主”、“閱讀個性”的同時,讓學生體驗“閱讀合作”和“閱讀交友”的理念,將大有裨益。為此,可營造一個適宜學生個性發展的“閱讀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生群體間的“合作性閱讀”,利用共評、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各自表達交流自己的理解,進行平等、開放、無權威的交流,不僅讓學生相互取長補短,來實現學習共同的目標指向,同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批判性的品質。這樣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行之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感悟,分享別人的閱讀快樂。
只要我們用真實的、自然的、含蓄的藝術手段,讓學生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閱讀境界中,體會書籍的無窮力量,一天天做到“腹有詩書”,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標何嘗不能實現?這樣的課外閱讀才是學生真正發展的閱讀,才能引領學生幸福地走在書香校園的路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教育局通西教育督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