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靖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屢次失敗,就會出現害怕心理、產生厭惡情緒,喪失自信心,長此下去,學生還會表現出逃避,甚至反抗行為。成功教育告訴我們“成功是成功之母”。那么,我們怎樣為學生拓寬習作發表的渠道,滿足學生的成功需求,促使每個學生主動內化習作要求,增強習作自信,逐步形成自我增值的再生能力呢?
一、口頭發表,讓學生感到“我還行”
口頭發表,具有方便、靈活、經濟,對習作質量要求不高等特點,是“后進生”發表作文的主要途徑。目前,每個教學班有學生,少者二、三十人(鄉村),多者七、八十人(城區)。由于學生習作水平差異性大,尤其是后進生(差生)很難有交流展示自己作文的機會。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進步,飽嘗著失敗的痛苦。如果教師在班上搭建一個以“后進生”為主體,讓“中、優生”共同參與的口頭發表平臺,再給“平臺”取一個“后進生”喜歡的、好聽的名字(如小喇叭廣播,習作之聲等),讓“后進生”在小組或全班自己讀自己的作文。讀后,老師、同學再及時加以鼓勵性的點評(如,某同學在某些方面有了哪些進步,如果再注意些什么,你的作文就更棒了)。在點評中,讓“后進生”既享受習作的快樂,又明白努力的方向,感受到“我還行”!
二、辦報發表,讓學生感到“我能行”
中等學生約占班級總人數的三分之二,是班級教學的主體。自辦報是他們發表作文的主要陣地,是培養他們成就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形式主要有學生個人報、組報和班報三種。1.學生個人報:要求全體學生人人參與,報名、題花、欄目由學生自主決定,報紙內容主要是同學和自己的習作;報紙大小和辦報周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定,中等學生一般可半月一張。2.組報:是指組內幾個同學共辦一張報紙,主編、編輯由組內同學輪流擔任,同學之間既分工又合作,揚長避短,確保報紙質量。組報的質量通常高于學生個人報,是中等生發表作文的重要平臺。3.班報:是班內級別最高的報紙。為了保證它的權威性,建議成立編輯部,由編輯部組稿,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盡力讓中等生有盼頭,能嘗到甜頭。值得注意的是辦報不是目的,在辦報后,要及時開展經常性的讀報活動,在讀報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到習作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讓中等生培植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三、編書發表,讓學生感到“我真行”
在中等生面前,優生總想展示自己,希望老師能給他們機會。而“編書發表”這一平臺的建立,正是優生所需要的。編書發表要做得一本正經,像模像樣。筆者建議在機構上設立編輯部,教師任顧問,學習委員任主編,優生擔任編輯;在編書前,讓優生收集平時習作中的優秀作文,先由小作者自己修改,再由編輯(優生)修改,最后由主編在征求老師的意見后定稿;在編書時,教師要作適當的指導,最好一學期出版兩冊;在編書后,還要注意開展讀書活動。在編書和讀書的過程中,優生既為自己服務,又為其他同學服務,能樹立起自豪感和成就感,感到“我真行”!
四、投稿發表,讓學生感到“我最行”
每個班都有作文寫得特別好的學生(尖優生),他們的發展也不可忽視。尖優生有實力,又特別希望自己能在有關報刊上發表作文。葉圣陶說過“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只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并注意向相關報刊推薦,尖優生發表作文并非難事。我在從事語文教學時,就46名學生先后在全國、省、市級報刊上發表了100多篇作文。我還清楚地記得當他們發表了作文,拿到了稿費時,心情無比激動,有不少學生對我說過“我喜歡作文,我還要發表”,“老師,你看還是我最行喲”“老師,長大我要當作家”……實踐證明,只要積極鼓勵學生投稿,讓尖優生充分展示自己,他們就會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新寨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