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霞
創新是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鳥巢的精心設計,神舟七號的成功完成使命無一不是創新在歷史車輪中的新篇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特別是小學教育,我們要對課堂教學的功能、結構、形式、特點,作積極改革、探索,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
“學貴有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基礎,問題是推動創新的源動力,多鼓勵學生提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奇思異想,培養學生會提問題,敢于提問題,能創造性地提問題,并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要培養學生在諸多問題中發現新的聯系,尋找新的突破口。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便告訴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是簡單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我認為可采用以下教學結構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質疑問難的機會:
1.明確目標:確定本課時的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有完成任務的自豪感,并產生下個任務會是什么的急切感,為創新潛意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學中找疑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的“教是為了不教”便告訴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把學習與創新結合起來,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關鍵的。有了自學能力,就有了獨辟蹊徑的本領,久在久之就能逐步找出其中的疑難之處,就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徜徉涉獵。
3.互想質疑問難:在課堂教學中,互相質疑問難是摩擦創新的火花石,一些可貴的疑難問題就因此而誕生了,這一環節是中高年級對篇章的結構、語言的表達及對課文情感的體驗、主旨的把握起到促進作用。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應積極加以鼓勵和肯定,即使提出的問題較荒唐也不應遭到嚴厲的批評,而應給予積極合理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因為靈感和創造常常孕育在荒唐的異想天開之中。
4.互解難題,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可以使學生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在別人的言論中積累知識,激發他們創新的潛能。無形中通過交流,合作學習的習慣便養成了,同時也實現了課堂教學從“以教材,教案為中心”到“以學生認識發展需要為中心”及“把學生教會”到“讓學生自己會學”的教學觀念。
總之,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能,就看教師如何挖掘這種能力罷了,正像葉圣陶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語文學科更應著重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石井鄉張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