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摘要:資源型縣域在眾多中西部縣域中是一類具有比較優勢的群體。長久以來,資源型縣域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資源衰竭等原因,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資源型縣域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動力源泉。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以典型資源型縣域四川省筠連縣為例,就如何實現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思考。
關鍵詞:資源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路徑;筠連縣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27-02
資源型縣域是指礦產資源富集,以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為主導產業,礦業經濟在全縣經濟結構中占主體地位的縣域。四川省筠連縣作為全國大型煤炭基地的組成部分既被國家列為“十一五”規劃發展重點區域,也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區和四川省經濟發展的能源支撐地,在全國能源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縣域。
在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總攬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縣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凝聚發展資源型縣域經濟的強大合力。以“強工、重農、活商、開放”為核心,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使“綠色煤都”真正成為川南滇東北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強工——彰顯資源型縣域經濟特色
工業是經濟的骨架,是脊梁,是騰飛的發動機。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沒有不斷擴張的工業實力,經濟不可能健壯成長。因此立足本地資源狀況,大力推進工業強縣、工業立縣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準主導產業,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城鎮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1.從煤炭產業發展來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將是轉變縣域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煤炭循環經濟是對煤炭行業“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其一方面通過前向關聯延長資源產品鏈,提高資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資源,使資源增值,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減少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企業外部不經濟性最小,將環境成本降至最低。為此,作為資源大縣的筠連應圍繞煤炭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三大產業鏈”:一是煤向電轉化,發展載能工業,形成煤電載能工業產業鏈;二是煤、煤電、煤制油、煤化工產品一體化開發,形成煤電油化產業鏈;三是發揮煤、石灰石等多種礦藏并存、資源組合配置好的優勢,生產水泥、矸石磚等建材產品,形成建材產業鏈。通過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不斷連接新的環節,延伸產業鏈,挖掘實施循環經濟的潛力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力打造“綠色煤都”這一品牌發展戰略。這將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助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一品牌也必將牽動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對筠連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從煤炭企業發展戰略來講,培育上市公司將是縣域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引擎。縣域工業企業、特別是正規工業企業,是縣域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石。實踐已經證明,凡是縣域經濟企業改革比較主動的,縣域經濟發展的包袱就比較輕,活力就大,后勁就足。因此,筠連縣工業企業應將改革作為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改革促發展,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規范公司治理,培育和壯大骨干優勢企業,通過企業上市、增資擴股、兼并聯合、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一大批規模大、實力強的縣域經濟“航母”。只有將優勢企業推向資本市場,大膽實施資本運作,才能有利于企業實現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有利于企業進行資產并購、重組和行業整合等資本運作;有利于企業利用自身現有資產融來幾倍于己的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上新項目。現有企業通過上市融資所新上的項目,在全縣項目建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必將為縣域經濟的產業升級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促成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從工業園區建設來講,著眼產業集群的培育,實現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良性互動發展。工業園區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而產業集群則強調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依靠內力發展為驅動。如若園區產業定位不準確,區內行業分散、集中程度低,企業布局不合理,亂而不集,集而不強,這將無法培育產業集群,從而失去園區的核心競爭力。筠連縣工業的支柱產業是煤炭產業,在構建“綠色煤都”和發展煤炭循環產業經濟鏈的戰略下,工業園區在項目引進、布局上,應以原煤開采、火電開發、煤化工、建材等為產業鏈的煤炭綜合開發和煤炭產業配套的均衡發展為目標,完善產業生態環境,使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有效集聚。
二、重農——提升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質量
“特色+綠色”戰略助推三大農業支柱產業發展。
目前,筠連縣已經初步形成了區域特色鮮明的三大農業支柱產業。它們分別是以富硒茶、苦丁茶、烤煙、香桂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為代表的資源主導型特色農業,以肉牛、黑山羊等養殖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特色農業和以蔬菜生產為主的科技主導型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支柱產業要發展壯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必須尋求新的突破口,而“特色+綠色”的發展戰略將是筠連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
隨著綠色消費觀念日益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綠色食品市場需求量快速增長,發展空間十分廣闊。為此,一是要把握住綠色產品日益走俏的趨勢,下大力推進綠色茶葉、綠色蔬菜、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通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使綠色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把產品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繼而鞏固、擴大國內的優勢。二是以規模生產發展為主導,擴大養殖業。要突出肉牛、山地仔豬、烏骨雞的生產,重點發展安全、營養、無污染、無藥物殘留的優質畜禽產品,在良種、養殖技術、加工等各環節上按國內、國際有關標準生產,力求產品質量同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市場競爭力。
“特色+綠色”的發展戰略不僅能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解決當前農特產品價格偏低、產品賣難、市場不廣的矛盾,這對促進縣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三、活商——加快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速度
1.弘揚重商的筠連縣域特有文化,鼓勵全民創業
筠連縣正在向經濟社會發展的更高層次邁進,要使發展的步伐邁得扎實穩健充滿活力,文化的作用就必須得到充分重視。筠連古為南絲綢之路要津、出川入滇門戶,商貿繁榮,素有重商親商經商的文化傳統。筠連縣獨有的重商文化和那種“走遍千山萬水,說遍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創業精神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對于這些優秀的縣域文化遺產,我們應加以弘揚、繼承和發展。在全縣營造“尊重創業、理解創業、支持創業”的文化氛圍,塑造和錘煉“包容、誠信、自強、創新”的文化品格,以民為本,立足全民創業,培育和鼓勵人們想創業、敢創業,促使筠連縣形成獨有的“千方百計想創業、一心一意創大業、齊心協力創成業”的縣域經濟發展氛圍。
2.引鳳歸巢,鼓勵“筠商”返鄉創業
在沿海商界流傳有“東有浙商,西有筠商”的說法,把來自一個縣的商人與一個省的商人相提并論足見“筠商”在商界的分量。如今,“筠商”已成為筠連“四大文化名片”之一,并名列榜首。“筠商”身上所彰顯出來的那種 “勇闖天下,敢為人先,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創出了筠連商人的品牌。當前,許多“筠商”事業有成之后,都不忘地處川滇山區的家鄉,他們紛紛帶著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返鄉創業、投資發展。為此,我們應緊抓這一機遇,一方面加快改善和優化軟硬環境。另一方面,立足縣情,依托優勢,注重特色,引導“筠商”返鄉創業投資原煤開采、火電開發、煤化工、建材、茶葉、烤煙、香桂、家禽養殖等為代表的重點產業項目以及餐飲、商貿、流通、娛樂、民辦教育等第三產業中,加大結構調整和投資建設力度,為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發展返鄉創業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平臺。讓“筠商”這張名片在家鄉這片熱土上更加耀眼,名氣更加響亮。
四、開放——展開資源型縣域經濟騰飛的翅膀
三次產業齊開放,三朵奇葩爭芳菲。
首先,應發展開放型農業。這既是資源型縣域應對國際形勢變化帶來機遇和挑戰的需要,亦是構筑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大農業產業的需要。全面開放農業產業。打破地域界限,鼓勵外商投資 “三高”農業①和創匯農業,引進發達地區資金興辦農產品生產龍頭企業,大力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和區域化,加強農工貿結合、產加銷結合,形成基地化、規模化、工廠化發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特色農副產業,鼓勵特色產品、名優產品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加農產品出口創匯。
其次,應加快發展開放型工業。緊緊抓住建設“成渝經濟圈”以及被國家列為全國十三大煤炭建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機遇,依托本地優勢,擴大招商引資,主動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積極引進外地資本和企業,發展優勢礦產品加工業、優勢勞動密集型工業等等。開發一批適銷對路的產品,擴大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的銷售比率,提高工業經濟的外向開放程度。
再次,要全面開放縣域市場,吸引國內外商業企業、貿易企業合資合作經營,或獨資經營,建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商品物流中心、農產品交易市場等,以促進國際化商業、國際化流通格局的形成。適應市場需求,鼓勵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興辦會計、法律、咨詢等中介機構以及物業管理、職業培訓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對外開放水平。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