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明 王學平
摘要:從五個方面對國外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進行評述: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產業集群評價指標和方法、基于集群價值鏈的研究、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和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政策及作用。最后結合中國現狀,就進一步推動中國產業集群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群;動力機制;價值鏈;政府
中圖分類號:F71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74-02
Porter(1998)在《競爭論》一書中將產業集群定義為,“產業集群是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和相關法人機構,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聯結。”在該定義的基礎上,Porter(1999)建立了鉆石模型,并將產業集群劃分為縱向集群和橫向集群兩種類型。西方學術界自此對產業集群進行了深入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
JorgMeyer(1998),Martin & Michael(1999)通過研究認為,產業集群是在比較穩定的技術創新、非正規學習、合作競爭、知識共享和溢出、網絡協作、區域品牌意識等驅動力作用下得以發展并呈現出競爭優勢。Best(1999)認為,集中專業化、知識外溢、技術多樣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四種動力,依次對產業集群的發展產生作用,并形成環狀的穩定結構。Swann (1996,1999,2002)通過實例分析研究了多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情況,將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概括為包括產業優勢、新企業進入、企業孵化增長、氣候、基礎設施,文化資本等共同作用的正反饋系統。Marshall(1920)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群研究表明,集體效率被認為是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機理。集體效率是地方外部經濟和聯合行動形成的競爭優勢(Schmitz, 1995)。Nadvi(1999)認為,行動包括供應商、次承包商、貿易者和購買者垂直聯系、兩個或更多生產者水平聯系,許多生產者水平方向上的多邊聯系。Schmitz(1999)認為,集體效率的出現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其一,貿易網絡的存在,尤其是遠距離市場的貿易網絡。其二,有效的承諾和信任。Ceglie(1999)認為,網絡合作伙伴和培育合作關系的交易成本較高,市場功能不健全,“搭便車”的風險和支持合作的法律不完善等,將阻礙企業間的合作和集群效益的實現。
Chiles 等(2001)認為,產業集群不只具備主流經濟學所描述的區位效應、創新能力、競爭優勢等靜態特征,它更是在獨特的企業家精神或宏企業家精神作用下的復雜動態過程,產業集群規模的擴大、集群效應的發揮,企業能力的提高都可用涌現來解釋。
二、產業集群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產業集群的不同定義使得集群有著不同的量化方法,最常用的量化方法是產業區位熵。Porter(1990)就是利用產業區位熵分析、研究了區域內相對集中的產業以及在不同產業部門買方—賣方之間的連環關系,奠定了其產業集群宏觀層面研究的基礎。Jacobs & DeMan(1996)指出,產業區位熵分析為識別潛在產業集群提供了最初的分析工具,并且可以表明在地方區域內不同產業的相對存在,尤其是當買方—賣方的連環關系非常明顯時,用投入產出分析對縱向聯合化的集群進行分析最為有效。
Porter(1990)基于他的產業集群定義提出產業關聯分析。由于產業關聯方面的數據來源的局限,一般用投入產出表進行產業關聯分析,通常用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來衡量產業關聯的強度。Vock(1997)提出對應分析法(如因素分析、主成份分析、多維排列以及典型相關),主要是用來量化具有相似創新方式的企業或產業的類型及其分類。DeBresson & Hu(1999)發展了圖表分析法,用來量化小集團以及企業間或產業集團間的不同類型的網絡聯系。
三、基于集群價值鏈的研究
價值鏈成為分析產業集群的基本工具。Porter(1998)在研究集群時認為,集群是在鄰近地理位置、某一特定產業中互相聯系的、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企業和機構組成的集合。從價值鏈角度研究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區域協作和全球產業分工的必然結果。全球化背景下,外部參與者在塑造集群的增長途徑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Schmitz & Nadvi,1999)。面對全球性競爭,市場開拓者對集群企業益加重要。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其區位植根性、市場開拓性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優勢。
Nadvi & Halder(2002)研究表明,集群升級不僅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主要條件,也是集群企業回應外部挑戰的必然選擇。集群升級有四種形式:產品升級、工藝升級、功能升級和部門間升級。Humphrey & Schmitz(2000)認為,集群不同步升級,就會妨礙整個集群的升級。
四、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
Florida(1996)研究了美國中東部傳統制造業中心的興起、衰落以及復興的原因,認為集群內部的競爭,全球化進程中來自外來企業競爭的加劇,政府的產業集群政策促進了該地區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有效克服了集群鎖定效應,從而促使該地區制造業的復興。他認為在區域經濟轉型過程中,產業集群是推進這一過程的組織基礎。
Beaudry & Swann(2001)對產業集群強度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的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強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在大多數產業中產業集群強度與企業績效正相關,比如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訊設備制造業等產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
五、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政策及作用
在主流經濟學看來,“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基本依據。集群作為一個組織系統,同樣存在“系統失靈”。Porter(1998)認為,在滋養和強化產業集群上,政府政策扮演重要角色。Roelandt & DenHerog(1999)研究表明,集群系統失靈,分為多個方面,需要采用不同的集群政策。
Doeringer & Terkla(1999)強調產業集群政策是對傳統產業政策的擴充和拓展。傳統的經濟發展政策往往關注特定企業和產業的各自需要,集群政策則是將企業和產業作為一個系統予以考慮,鼓勵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有限資源的有效分配以及產業基礎的多元化,并為產業的增加和擴充提供工具。
Brenner & Greif(2004)認為,集群政策應該將重心放在優化集群的動力機制上。主要包括:一是促進新技術和新企業的增長。建立開發市場機會的平臺和特殊的信息及技術交流中心,進行戰略性市場信息與集群研究。二是鼓勵企業參與服務性傳遞行動,進行集群發展的戰略性研究和分析,建立集群統計資料數據庫。三是設立產研合作中心,建立專門的技術和研究中心,促進技術溢出和鼓勵風險投資。四是建立集群成員之間的合作網絡,鼓勵和發展企業網絡,發展中介和代理網絡,推動集群與外部的聯系和商業合作。五是建立公共營銷體系,創立集群品牌與集群形象。
Jerry(2004)提供了目前歐洲某些國家制定產業集群的流程,突出了集群政策與產業集群驅動要素的邏輯關系和集群政策的個性特征,而且集群內企業的參與和全程監督保證了集群政策長久的適用性和有效性。Thomas等(2004)認為,集群政策重心在優化集群的動力機制,通過結構性激勵促進技術溢出和鼓勵風險投資,建立集群成員間的合作網絡,促進產研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開展集群統計、建立集群數據庫,構建公共營銷體系、樹立集群形象、創立集群品牌。
六、啟示
首先,要大力提升我國產業集群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力。中國的產業集群總體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在全球化競爭中,不僅面臨著國內競爭壓力,也受到國外產業集群的威脅,因此要從全球的視角及時評測中國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水平,認識產業集群競爭力形成和演變的規律,制訂有效的政策,培育和提升中國不同區域的、處于地方或全球價值鏈不同環節的產業集群競爭力,在市場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做強做大產業集群,提升國家競爭優勢。
其次,正確認識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角色。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制度不盡完善,集群系統失靈屢見不鮮。因此,政府的作用較之市場制度完善的發達國家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Porter. 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Beleflarrmbe, P.,Picard, P. and Thisse, J.—F. An Economic Theory of Regional Cluste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0,(48):158-184.
[3]Krugman,P.(1997)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MIT press.
[4]Maskell P.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Geographical Cluster [M].Centr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search,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2001.
[5]Hans-Joachim Braczyk. Philip Cooke & Martin Heidenreic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UCL Press,1998.
[6]Ahujia Gautam.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3):425-456.
[7]Lynn Mytelka,Fulyia Farinelli. Local clust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Discussion Papers from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New Technologies, The Netherlands,2000.
[8]Fotopoulos G.Spence N. Regional variations of firm births, deaths and growth patterns in the UK,1980-1991[J].Growth and Change,2001(Vol.32):151-173.
[9]Best.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newal of American industry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0]Jerry Paytas, Robert Gradeck, Lena and rews.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 Paper prepa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04.
[責任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