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珍等
摘要:通過對新疆石河子大學大學生現階段消費現狀進行調研,以了解和把握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消費的趨勢和在消費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引導大學生正確消費的建議。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學會記賬和編制預算,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消費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35-02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對新疆石河子大學18個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750 份,回收647份,回收率為85.2%,其中有效問卷529 份,有效率為81.7%。
二、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
(一)消費來源分析
消費來源雖呈多樣化趨勢,但消費主來源單一性沒有改變。調查顯示,消費來源增加了勤工儉學、助學貸款、獎學金等,但依然以父母給予為主。在對529人的調查中,父母供應453人,勤工助學125人,助學貸款62人,其他如獎學金等136人,分別占總數的85.6%、23.6%、11.7%,、25.7%(本題為多選)。雖然大學生消費主要為父母給予,但有91.87%的同學不同程度上希望能夠通過打工養活自己,其中54.82%表示非常愿意,37.05%表示愿意。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比較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比例共占8.13%,持此觀點的部分大學生認為大學是用來專心讀書的時期,外出打工相當于拿了家里的錢換取在大學打工的機會,得不償失。說明當代大學生,不僅獨立意識在增強,而且用實際行動,實踐自己的想法。
(二)消費水平分析
1.消費水平總體適中,中低消費仍是當前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消費的主流。大學生的月消費支出平均在300元—600元之間,占接受調查人群的56.9% ,可見當前的消費基本上是現實、合理的,不存在普遍的高消費現象。
2.消費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大,呈現不平衡性。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行業的不平衡,導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這在中國當前劇烈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再者,各自家庭結構的不同,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不平衡。有很困難的學生,24.6%的學生每月消費支出不到300元,也有比較“闊綽”的學生—月支出900元以上者占6.13%,其中月消費支出在1 200以上的占了0.76%。
3.大學生消費水平主要受家庭收入水平的影響。月消費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學生當中,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學生占了65.14% ,而月消費支出在900至 1 200的學生當中,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至5 000元以及5 000元以上的學生分別占了48.38%和89.95%,顯示家庭收入越高學生的月消費就越高。
4.大學生消費水平還受其家庭所在地的影響。大學生月消費支出在600元以下的總共有437名學生,其中農村大學生占59%。而城市大學生只占41%。
5.實際消費水平與預期的消費期望偏差不是很大。在問到學生們對于目前的消費情況是否感到滿意時,18.7%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34.6%的學生表示滿意,38.2%的學生表示基本滿意,6.99%的學生表示不滿意,1.51%的學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由此可以看出,對于自身當前的消費現狀表示滿意的學生占大多數,其所占比例相當于調查人數的91.5%,另有8.5%的學生對自己當前的消費水平感到不滿意,如果有機會,他們會去選擇打工或運用其他方式賺取零用錢。
(三)消費結構分析
1.伙食費。調查結果表明,77.3%的被調查者月伙食費在400元以下,其中在200元以下的同學有62人占11.7%。多數同學的伙食費在200元—400元之間。這些數據可能與他們經常吃飯的地方有關,有些學生經常吃飯的地方為學校食堂,有些則選擇學校附近的小餐館,大多數的學生的月消費在200元—400元之間。
2.學習消費。主要包括學費、書費、各種學習輔助設備(文曲星、復讀機等)購置費以及參加各種培訓班的費用等。學習是一種投資,尤其是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一種學習都不可能是免費的午餐,各類培訓資格認證等,都需要付出相當的費用。所以,對于多數打算進行課外學習的大學生來說,學習消費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不過,學習消費是最必要的消費,不管學費多么高昂,只要是想學習的大學生都會想辦法籌劃學費,而且家庭方面也很支持。
3.休閑娛樂、交際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在總人數為529人中,17%的被調查者平均每月休閑娛樂及人際消費在60元以上,而60元以下占83%,說明大學生沒有盲目的將生活費用于娛樂!并且,“人際投資”在大學校園蔚然成風,無論是過生日、考試得高分、當選學生干部、比賽獲獎等都得請客。數據表明,我校大學生基本不存在這樣的現象,這是值得鼓勵的。
4.形象消費。在問到大學生在購買服裝上的月花費時,調查顯示在50元—100元之間的同學占到72%,其中女生占50%,男生占只了22%,說明女生在服裝上的消費明顯高于男生。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透支消費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都可以反映其不懂得量入為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惡性的攀比心理。
5.戀愛支出。大學是戀愛的天堂,大學生談戀愛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戀愛的隱私性也是決定了戀愛消費的隱私性。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找個戀人就意味著花錢如流水的日子來臨。調查顯示:大學生每月談戀愛浪漫氣氛“制造費”中,石河子大學的大學生中單身占到61%,戀愛費用偏高的大學生占的比例不多,有27%的學生的每月戀愛費用是在100元以下;也有12%的大學生每月的談戀愛浪漫氣氛“制造費”在100元以上。這說明大學雖然是戀愛的天堂,但是我們大學生還是理性的并沒有盲從。
6.上網消費及數碼產品、交通、通訊消費。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電腦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有的同學在宿舍就有自己的私人電腦,而大多數的同學則經常去網吧上網,調查顯示,90%的同學表示他們每周都去上網,但也有10%的同學表示他們從不上網。在每周上網次數調查中,有190名同學每周上網在兩次以下,占到總人數的33%,還有177名同學每周上網次數達到二至五次,占到總人數的36%的。在調查大學生每周上網花費中,有10%的同學花費在30元以下,有36%的同學花費在30元—60元,有33%的同學花費在60元—100元,而在100元以上的同學只占21%,每周上網花費在60元以上的占到54%,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學生上網花費偏多。
在是否擁有各種數碼產品調查中,有85%的同學表示自己擁有手機,其他還有33%的同學表示自己有MP4,有44%的同學表示自己擁有MP3。多數的大學生都擁有手機等電子產品。
從這點來看,信息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隨著中國步入信息時代,大學生渴望通過網絡了解世界最時尚的信息,上網消費已在學生生活消費中的占有重要比重。調查發現,幾乎每名大四學生都擁有一部手機,有的學生還不止一部;大二大三學生的手機擁有率也達到了80 %左右。很少學生用Walkman 聽音樂,而是購買新潮的MP3、MD;寫信已經成為過去,發電子郵件、短消息、上網聊天已成為學生交往聯絡感情的主要方式。
(四)仍有部分大學生的理財意識不強
調查的數據表明,認為應先存一部分,其余為該月生活費的學生占27.2%;認為應先進行預算的學生占37.2%;無法克制自己購買欲望學生只占11.7%;而沒有任何打算的占23.9 %。以上數據中64.4%的大學生消費時都持謹慎和理性的態度,仍有35.6%的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是沒有計劃的,甚至有些同學需向別人借生活費。可見,當前大學生需要加強理財意識。
三、對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消費的幾點建議
1.應多為學生提供兼職平臺。隨著大學生的經濟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可以通過參加一些勤工儉學、兼職類的工作,以增加消費開支來源,然而調查顯示,勤工助學只占大學生消費的23.6%,比例很小。因此,學生在學好課程的同時,學校和社會方面應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兼職平臺,給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使計算機系的同學做網管、學旅游的同學利用假期學習做導游、師范生做家教等,不僅能擴大消費開支來源,減少對家庭收入的過多依賴,而且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將所學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
2.大學生理性消費有待提高。調查顯示,僅有42.16%的學生可以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其比重甚至不足調查總數的一半,他們的消費基本處于理性狀態,另有31.38%的學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消費態度有待改進,需要加強理性消費觀念。
3.應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的教育和引導。引導大學生正視家庭經濟差別,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地域間經濟差異較大, 即便是同一個地域的學生,城市和農村之間、不同家庭之間的經濟差別也很大。高校應加強學生消費教育和引導工作,組織進行學生消費的專門培訓或開設相應的消費教育課程, 開展消費問題討論會、消費知識競賽等活動,充分利用校內大眾傳播工具,如校園網、廣播電視臺、校報、團訊、專刊專欄等傳播媒介,教育學生珍愛父母勞動, 告知合理消費是子女孝道。“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之一,身為兒女要懂得體恤父母的用心,珍惜父母的勞動,這不僅是為人子女起碼的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加強理財觀念,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在校的大學生已逐漸成為社會的消費主體,由于絕大多數的學生步入大學之后才開始進行理財,所以說在大學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是很有必要的。在大學時代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學會記賬和編制預算,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這樣大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收支情況,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支出,對癥下藥,對今后的開支做出必要的修改,達到控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輝,等.關于大學生消費的調查與分析[J].經濟論壇,2004,(18).
[2]王慶,等.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消費現狀調查與研究[J].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責任編輯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