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本科教育是在學科知識體系下培養學術研究型和工程設計型人才,強調的是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講究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與學術創新能力和較強的工程設計能力,教學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以課堂講授為主、以實驗驗證為輔;中等職業教育是在學習高中文化基礎課的同時,結合職業崗位的需求培養立足于企業生產加工一線從事技術操作的、具有較高技能水平的、能夠解決操作性難題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強化基本應用技術的職業技能訓練;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它在層次上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是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培養既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又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能夠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用于指導生產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知識技能型人才,追求的是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強調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更強的適應崗位變化的能力,根據專業需要,可以與本科的工程設計型人才重疊,具有一定的工程設計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也就是之前所說的教學計劃,它是高等職業教育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需要根據本專業的發展規劃和行業發展變化對其定期修訂和設計。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需要確立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體現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既能適應本專業領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職業崗位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又能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基礎,具備業界主流的知識、技術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適應信息社會快速變化的知識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實現以相應的課程體系做支撐,各專業需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分析和研究各行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特別關注本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努力使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考慮社會需求與教學工作的關系以及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與教學工作相對穩定性的關系。根據各行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逆向推出課程設置及相應的課程體系,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奠定專業基礎,使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
課程體系的建構原則是以理論知識為構架,以運用和應用為目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涉及課程內容的整合、重組,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方法的變革,與企業人才規格要求接軌。應把專業(行業)職業資格認證內容導入課程體系,融入教學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落實。
課程體系構建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通用基礎課程、公共文化基礎課程,體現培養目標的基本能力,堅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努力把職業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誠實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具備“學知、做事、做人”能力與素質,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和守法常識以及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英語應用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第二階段為專業課程,體現為培養目標的專業能力,通常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為專業技術基礎課程,體現為專業通用能力,掌握系統的本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與運用,以及系統的專業技術知識與技能訓練,這一步驟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和新知識學習以及適應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步為專業專門課程,體現專業專門技術能力,掌握本專業的專門技術的綜合運用。這一步驟體現為課程設置基于職業崗位逆推和工學結合的任務驅動,通過項目導向和頂崗實習與企業人才規格需求直接對接,培養學生在掌握專業基本理論的情況下,獲得本專業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第三步為專業擴展課程,包含橫向擴展課程和縱向擴展課程。橫向擴展課程體現為相近專業的跨專業學習能力;縱向擴展課程體現為本專業的深入擴展能力,獲得本專業的職業資格與專業能力,增強表達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工作實踐能力和管理統籌能力等。
在制定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時,課程體系的建構既要避免照搬本科教學計劃中的學科體系,將高職教育辦成本科壓縮型,也要避免忽視理論知識教學,強調所謂的“理論夠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不能僅僅著眼于近幾年的職業崗位需求,要有發展的眼光,因為高等職業教育奠定了畢業生職業生涯的基礎,如果只顧眼前職業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當職業崗位的需求發生變化時,對于已經畢業的學生來說,能否適應這種變化值得懷疑。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需要合理設計,形成有高職特色的各專業的理論體系與職業規格。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生命周期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是以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的,人才培養的過程是通過教學過程實現的,按照學期將其分為六個階段(三年制共六個學期),每個階段設置教學過程檢查點,主要以期末考試、考核以及期末教學檢查與總結為標志。在階段內部,除了學期末的檢查點之外,還有學期初和學期中的兩個教學檢查點,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其他教學檢查點,稱之為階段內檢查。學期初主要對教學準備情況、授課計劃、教材和教學設備到位情況以及教師的備課情況進行檢查;學期中對課堂教學、教學進度、教案、輔導、實訓、作業等教學環節進行普查和抽查;學期末對考試環節重點檢查,對全體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等。
在每個階段結束時進行教學評估,結合每個院校自身的特點和具體專業的不同要求,設置教學過程量化的指標體系。經過一個長期的數據收集過程,形成自有特色的教學過程,而且隨著院校自身的成長而成長,隨著職業崗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每個院校的自身評價必須克服手工操作的情況,需要充分使用軟件信息系統,自動完成每個階段的教學評估。當然,教學評價系統需要與每個院校的教學管理系統緊密結合,每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也是教學評價系統的數據采集過程,在階段內的檢查點上,根據需要輸出教學評價的量化分析報表。每個階段的教學評估形成需要改進的差分指標增量,這種量化的反饋激活了不斷的教學過程改進。
教學過程的優劣需要一種教學度量來衡量,稱之為教學成熟度,它是由一套完善的指標體系構成的,而且根據不同院校的發展階段,需要對其進行等級度量,每個等級對應的指標體系的要求是不同的。對不同院校的等級認定需要一種第三方機構或官方部門來進行,這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將更加規范、有序。
在教學過程生命周期的各階段中,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安排需要按照螺旋上升演進的方式進行。
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和第二學期,著重安排通用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同時配合學期項目或學期實踐課題,體現工學結合,但這兩個學期的學期項目規模較小,復雜度較低。第一學期項目或實踐課題的設定專題主要為倫理道德、誠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等范圍,根據專業需要適量配置專業基礎課題;第二學期的項目與實踐課題,設定的專題基本為專業技術科目,相應增加難度和復雜度。總之,重素質、寬基礎和強實踐是第一學年的主要任務。
在第二學年的第三和第四學期,深化專業基礎課程,強化專業專門課程,配備的學期項目或學期實踐課題在難度上和規模上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要求具有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學期項目是根據本學期的課程目標模擬設計的,需要對工程實際項目進行抽象與重設。因此,融實踐、備專能和求創新是第二學年的主要目標。
在第三學年的第五和第六學期,提升專業專向技能課程,擴展專業領域課程,配備的學期項目或學期實踐課題基本上是來自企業的真實項目或者企業實踐課題,集中安排企業頂崗實習,實現與企業或行業職業崗位對接。強技能和求對接是第三學年的主要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期教學過程設計
高等職業教育的每個學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階段,其內部的教學過程設計是實現各階段目標的關鍵,但其設計必須圍繞高職教育的教學過程主軸,稱之為教學總線,這條總線貫穿教學過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體現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的工學結合。
每個學期設計一個或若干項目情境,可以是模擬或真實項目,稱之為學期項目。將學期項目進行分解,分解出的案例分配到本學期的相關課程中,形成其他課程的教學情境案例。這樣,由學期項目通過教學總線將本學期的課程緊緊聯系在一起,實現了“教、學、做為一體”的情境教學方法,強化了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如圖1所示。課程掛接在教學總線上,課程與教學總線之間的信息傳遞確保了課程與學期項目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的信息交互,教學總線是連接它們的紐帶,是信息流動的通道。
在學期教學管理中,課程教學任務是由教師完成的,而且不同課程的教學任務下達給不同的教師,在很多院校的現行教學運作機制中,不同課程的教學就像平行的泳道一樣處于離散的狀態。那么,如何將其有效地連接在一起?首先,從教學管理機制上,組建學期教學團隊,它不是行政上的,主要是從運作機制上考慮的,隨著不同學期的課程變化而變化。由學期教學團隊中的一名教師擔任學期課程組長,由其中另一名教師擔任學期項目專任教師,有時該角色由課程組長兼任。課程組長自教學任務下達之日起負責組織協調學期模塊教學任務的設計,這種設計是由學期項目引領的,課程教師在本門課程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目標基礎上,對其教學案例、任務驅動教學以及項目教學進行設計與構造。其次,從教學運行機制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網絡課程,將其按照學期模塊的要求進行靈活組合,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共享的作用,使得信息流動與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交互便捷有效。
在進行某門課程的設計時,采用PLBL教學模式。一門課程在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是由教學單元循環組成的,這種循環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螺旋上升循環。在教學單元中,首先設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根據學期項目分解的案例設計問題情境。如果沒有直接的來自學期項目的案例,也可以根據本單元目標設計問題情境,然后講授該問題情境涉及的理論基礎和知識要點,給出解決方法與規范步驟,再指導并訓練學生解決類似的問題,最后給出全新課題,由學生獨立完成。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單元循環,構建本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期項目是實施教學總線的主要方式。第一學年的學期項目設計主要通過模擬生產項目案例抽象得出,逐步習慣并形成企業規范;第二學年的學期項目設計進入生產性實訓,直接重組生產過程或參與實際研究項目;第三學年的學期項目設計直接進入合作企業的生產過程或參與生產性實際項目,通過頂崗實習實現與就業直接對接。
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別,它已形成了特有的教學規律和教學過程。通過實施各專業的教學過程,可以實現培養方案的目標,突出實踐技能的強化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延,郭文力.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比較研究[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9).
[2]林銳利,劉芳.PBL教學與我國高校教學現實適用情況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8,(1).
[3]李嵐,劉欣.對高職PBL教學項目設計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5).
[4]張淼.關于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的思考[J].管理教育,2008,(3).
[5]許旭.基于項目的學習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
[6]趙從軍,賀平.軟件技術專業項目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7,(8).
作者簡介:
趙從軍(1966—),男,陜西富平人,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UML,虛擬現實與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