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玲
【摘 要】本文從納稅主體、優惠對象、優惠方式以及納稅扣除項目這幾個方面對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稅收優惠制度進行了論述,并與原法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關鍵詞】稅收優惠 納稅主體 優惠對象 優惠方式 納稅扣除項目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舊企業所得稅法已不能再有效的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與弊端。為解決這些狀況,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簡稱新企業所得稅法)。相較于舊企業所得稅法中的優惠制度,新企業所得稅法有了很大的變化。
一、納稅主體的統一
舊企業所得稅法制定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市場經濟建設的不完善,我國企業的劃分標準十分混亂?!芭f法對納稅主體采取了多重交叉的劃分標準:一是所有制的性質。二是企業組織形式。三是是否為企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把我國的企業所得稅主體劃分為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這種劃分形勢下,盡管兩套企業所得稅制規定的名義稅率相差不大,但被各種不同的優惠政策所掩蓋,造成了稅負內重外輕,內資企業實際稅負高于外資企業實際稅負的局面。
新的企業所得稅制度取消了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規定,而代之以居民、非居民企業,這就體現了不同的企業承擔不同納稅義務的原則。這樣,我國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就更加明確,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苯Y束了以內、外資企業劃分各自不同的納稅義務的規定,體現了納稅義務人納稅地位的公平性。新的企業所得稅制度還取消了內資企業以“獨立經濟核算”為標準確定納稅人的規定,實行法人稅制原則,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繳納企業所得稅,有利于合理規范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消除重復征稅。這一改變有利于稅收優惠政策在源頭上進行統一,即有利于我國企業的公平競爭,又有利于減少稅收漏洞。
二、優惠對象更趨合理
舊企業所得稅法以“區域優惠”和“外資優惠”為主,這在改革開放之初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卻不適應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規定:內資企業對民族自治地方需要照顧和鼓勵、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企業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有規定的企業實行減稅或免稅。外資企業對設在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企業實行15%和24%的稅收優惠。對內、外資企業規定了不同的優惠條件和優惠幅度,使得內資企業在發展的初始就處于劣勢,不利于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側重于“區域優惠”產業優惠不足,不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針對這一弊端,新企業所得稅對優惠對象作了一系列的調整,使得優惠對象更趨合理,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新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內、外資企業的劃分而代之以居民、非居民企業,不僅取消了對內、外資企業不同的優惠待遇,而且減少了對特定區域的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對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的項目及產業,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公共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和節能節水等項目可以不分內外資享受免征、減征所得稅的稅收優惠;統一實行20%和15%兩檔優惠稅率。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需要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不再作地域限制,在全國范圍內適用。另外,新企業所得稅制度還放寬了對農林牧漁業、技術轉讓及綜合資源利用企業的稅收優惠。
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新企業所得稅法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推動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形成以產業政策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兼顧社會進步的稅收優惠政策新格局。”更加注重對公共項目、環保、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同時保留了對基礎設施投資、農、林、牧、漁業的稅收優惠。這些措施無疑會加速這類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優惠方式更加多樣
具體說來新企業所得稅法主要運用以下四種優惠方式:(1)稅額減免式優惠。即通過直接減少應納稅額的方式實行的減稅免稅。包括全部免征、減半征收、核定減免率以及另定減征稅額。這種方式主要針對基礎設施投資、農、林、牧、漁業項目所得、技術轉讓所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等情況。(2)稅基式減免優惠。即通過直接縮少計稅依據的方式實現的減稅、免稅。包括起征點、免征額、項目扣除以及跨期結轉等。主要包括加計扣除優惠、用單獨計算扣除方法減少稅基優惠、加速折舊優惠等。(3)稅率式減免優惠。即通過直接降低稅率的方式實行的減稅免稅。具體包括重新確定稅率、選用其他稅率、零稅率等形式。主要包括小型微利企業優惠、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等。(4)其他稅收優惠。如低稅率優惠過渡政策、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等。
這些規定的變化不僅有利于企業間的公平競爭,規范我國市場經濟體系;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經濟布局,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而且有利于減少稅收漏洞,完善我國稅收體制。
四、納稅扣除項目更加科學
新企業所得稅法從四個方面對舊法進行了改進:(1)計稅工資方面。新企業所得稅制度按企業實際發生額進行稅前扣除,取消了原來內資企業的計稅工資扣除制度,有利的解決了重復征稅問題,并能合理調控企業工資增長速度。(2)企業捐贈的稅前扣除。新企業所得稅制度規定,企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這就使得原來對外資企業捐贈的稅前扣除從無比例限制統一到了12%的比例,實現了與內資企業的一致。而實行捐贈扣除比例限制,也有利于堵塞稅收的漏洞。(3)融資利息方面。新企業所得稅制度對企業不同的借款,只要合理合法,其發生的利息支出理應得到足夠的補償,解決了舊法中對同期同類銀行貸款水平加以限定的弊端。(4)廣告費用的扣除。新制的扣除總體比舊制放寬了些。這些措施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的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合理的納稅扣除項目與稅收優惠制度相輔相成,利于形成獨立的稅法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海濤.從稅收公平原則看新《企業所得稅法》之納稅主體[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17.
[2]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N].商務周刊,2008.67.
[3]李齊云,楊連鵬.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制改革概況與分析[J].稅務研究,200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