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花
摘 要:新課導入對整堂課的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復習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其次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情感體驗,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次可以解釋課文題目導入;最后還可以直觀形象導入法。
關鍵詞:復習 鞏固 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上得成功與否,與新課的導入這一環節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最多只占兩三分鐘的時間,但它卻對整堂課的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導入新課成功的話,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究竟該如何導入新課呢?下面我就自己的做法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復習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在上課伊始,先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就能為同學們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正如《論語》中所說的“溫故而知新”。例如:我在教學杜甫的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時,先引出話題:杜甫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大詩人,號稱“詩圣”,與“詩仙”李白一起被世人稱為“李杜”,在他一生中一共寫詩一千四百多首,那么同學們能記得他寫的哪些詩呢?問題一拋出,一石擊起千層浪,他們紛紛說出了《春夜喜雨》《贈花卿》《絕句》《月夜憶舍弟》等古詩。我又說:“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他寫的另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這樣一來,既檢查了同學們的積累情況,又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很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真可謂一舉兩得。
二、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有些課文所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很接近,他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體驗和感受,如此一來,他們就能找到與文本的共同語言,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心靈上的對話。如教學《媽媽的愛》這篇詩歌時,我設計了如下的導入環節:我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自己的媽媽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我說:“喜歡?!蔽矣謫?“你們為什么喜歡自己的媽媽呢?”他們都紛紛舉起手來說了發生在他和媽媽之間一件件感人的事情。我再說:“是啊,世上只有媽媽好。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媽媽是我們避難的港灣;在我們迷路的時候,媽媽又是我們指路的明燈。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媽媽都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世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就是母愛。今天我們再隨著小作者一起來感受一下媽媽的愛?!蓖ㄟ^這一番溝通與交流后,同學們都能帶著自己對媽媽的無限感激之情來學習這篇課文,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解釋課文題目導入
課文標題就是文章的文眼。教學時,教師可以從解釋標題入手,不但有助于學生審題,了解學習內容的大致概況,而且為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如教學《飛奪瀘定橋》時,我是這樣揭題的:瀘定橋于1706年建成,是四川和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橋長100米,寬2.8米,高14.5米,是我國古老的鐵索橋之一。北上抗日的紅軍于1935年5月到達四川瀘定縣大渡河。瀘定橋建在離水面幾十米高的大渡河上,由13根鐵鏈組成,木板又被敵人抽掉了。河水波濤洶涌,水聲震耳欲聾。紅軍突擊隊的22名戰士英勇頑強,與敵人激戰了2個小時,才奪下瀘定橋,為紅軍繼續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飛奪瀘定橋》。請同學們讀標題,思考:“飛”和“奪”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讀課文,并思考:紅軍究竟是怎樣飛奪瀘定橋的?這樣,帶著問題讀課文就能提高閱讀效率。
四、直觀形象導入法
有些課文的內容并不是同學們經常接觸到的,他們沒有已有知識的建構,這很不利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如果老師在導課這一環節,能夠采用圖片、實物或多媒體等方式導入新課的學習,就能打破這一僵局,做到既形象直觀,又能讓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使語文教學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翠鳥》這篇課文是第五冊的一篇主體課文,也是一篇指導學生習作的范文。本文第一自然段對翠鳥外形的描寫雖然栩栩如生,但因為學生從未親眼看見過翠鳥,所以僅憑文字介紹很難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引入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的:在出示課題后,便給同學們補充介紹:翠鳥是一種非常美麗可愛的小鳥,它又叫叼魚郎。它叼魚的動作十分敏捷,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魚,小魚如果被它發現,定難逃命。那么,你們見過它長什么樣嗎?學生們都說“沒有”,眼中充滿了遺憾與渴望,這時我就趁機出示翠鳥的圖片,讓同學們進行仔細地觀察。這時,他們一下就來了興趣,這為課文的學習創設了一個美好的情境。
總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精心設計一段獨具匠心的導入語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導入新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小區天回小學石門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