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喜
當前以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并引起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在教學領域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去認識、理解事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教學優化的一種有效輔助手段。
1.信息技術與體育課程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體育課程整合是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超越不同知識體系,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與體育課程整合,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體育課程教學。它有利于突破體育傳統教育觀念,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它豐富了體育教師課堂教學手段,有利于突破體育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它引導學生的學習向“探究性”轉變,教師教學向“研究性”轉變,激發教與學主體的創造性,促使師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2.1多媒體技術在體育理論課中的應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體育理論教學中,將載有活動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教育信息及生動直觀的競技場面展示給學生,適時以音樂為教學伴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興趣,可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知識。
2.2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技術課中的應用
2.2.1運用多媒體技術掌握動作要領。在傳統的體育技術課教學中,教師的講解示范容易受到時間、空間、自身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學生往往只能獲得個別的或局部的動作概念,對所學技術沒有一個完整印象。多媒體技術的慢放、重播、定格、特技等功能,在時空上再現已經消逝的動作過程,使抽象的技術動作具體化、形象化,使講解、示范能很好地結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可控性強,師生容易溝通,便于掌握。
2.2.2運用多媒體技術創新立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單調,一整套動作往往是由教師來編排。受教師自身因素的影響,可能有些動作單一、缺乏新意等不足。利用計算機對一些基本動作的研究,將動作分解、組合、修改,可編排出高、難、新的動作,不僅使教學內容新穎豐富,更使動作編排的設計思想、設計方法的變化過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2.2.3運用多媒體技術分析和研究技術動作。在體育技術課中技術動作的掌握是一個重要環節。運用多媒體技術,先將學生的整體動作用攝像機攝下后輸入計算機,計算機經過處理,可快速準確地顯示整體運動軌跡及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點的相對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相對速度、絕對速度等主要參數。對這些參數進行操作,就會對運動技術動作產生相對的改變,幫助學生改進動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對比,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各種不同的運動技術,技術難點、重點,常見錯誤動作制作成課件,在學生上課時讓學生觀看,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比較,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時教師只需稍加示范或講解,較之傳統教學相對而言便有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2.2.4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戰術培養。用計算機模擬常見戰術配合情形,以彩色活動圖形呈現戰術過程,并以此為測試工具,期望學生能做出近似在比賽中的反應。不同測試者可以在相同的戰術情形中接受測試。整體交流可以輸出受控的戰術情形,使不同的受控者在相同條件下的戰術意識過程的研究成為可能。這種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實現的技術借助計算機為學生提供了近似實戰的演練,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有利于加速戰術意識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參與意識的提高,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了臨場應變能力。
3.結論與建議
3.1改變觀念,提高體育教師的知識素養。無論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還是傳統教學,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一樣的。體育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掌握電腦知識和技能是教師進行獲取、傳播和利用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及時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思想和理念,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已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3.2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不可抗拒的親和力,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因此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只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做到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的效率、優化教學效果,真正做到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勢,達到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
3.3多媒體技術與教材的有機結合。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來真實、逼真地烘托和表現教學內容,以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3.4多媒體手段運用時機要恰當。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清楚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解決哪些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不可盲目使用。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重點、難點了如指掌,準確把握好切入時機,幫助學生釋疑解難。
總之,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效果發生根本性變化,更好地為學校體育的發展帶來生機,推進素質教育的進步。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虹橋鎮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