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靜
摘 要: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就應當聯系生活貼近生活,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使之產生親切感,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學生活。
關鍵詞:體驗 數學美 生活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思想,認為數學是一個已經有的、現成的數學體系,教學時只需把教學內容作為一個“現成的產品”來分析就可以了,學生的作業是對例題的模仿,當前中國的數學教育的缺點之一是比較脫離人們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效果,常常會使學生感到數學太嚴肅、抽象,太枯燥無味。陶行知先生在論述“生活即教育”理論實質時有一段精辟的見解,“生活即教育”,教育從書本到人生,從狹隘到廣闊,從字面到手腦,從耳目到身心全顧,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數學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這個集體中生存著,離開了生活這個集體,數學將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數學將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單純以教材為憑借照本宣科的教學往往會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會脫離現實的客觀存在,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難,教師應有意識地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使數學產生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
一、走進生活,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世界之大,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是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又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你自己的身邊。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入中,我設計了這樣一段: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適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比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生活環境,設計一些“調查”、“體驗”、“操作”等實踐性強的作業,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鍋蓋、臉盆的圓心在哪兒;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
間,并不神秘,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感悟生活,架構數學與情感的橋梁
有人說,數學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華羅庚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
數學知識的內在魅力可以誘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展現數學符號,公式的抽象美;數學比例的協調美;數學語言的邏輯美;數學方法的技巧美;數學圖形的對稱美;數學習題的趣味美。由于一些數學定理、公式、法則等都具有嚴謹,抽象的特點,往往掩蓋了科學本身的豐富多彩和生動形象性,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一些單調、枯燥的內容、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善于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把定理、公式、法則的發生、發現、發展過程展示給學生,用活生生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上幾何第一節課時,可以向學生講述幾何起源于古埃及尼羅河兩岸的土地丈量,介紹歐幾里得與幾何的淵源。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神秘感。像勾股定理,趙州橋等內容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祖沖之、華羅庚等數學家的故事,能喚起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還有數學中蘊含許多美的東西,像圖形美、符號美、抽象美、思維美、對稱美,解題過程中的美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產生一種愉悅的情感,在這種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動力。從而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激發求知情感。
三、創造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盡量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釋數學問題,用數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來誘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再如學習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后,讓學生幫助爸爸媽媽算一算本住宅樓每戶應付的水費(電費)是多少;學習了“利息”的知識后,算一算自己在銀行存儲的錢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再如學習完“比例尺”一節的知識后,讓學生繪制“我給未來的校園設計平面圖”、“我給生活小區設計平面圖”等等,其對圖表內容的豐富和社會關注程度令人感嘆!
在文學中,體會數學的“妙趣橫生”。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它涉及方方面面,就是在文學中,應用也極其廣泛。如前兩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就有這么一首觀殘花的小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這首小詩先是平淡無味的數數,產生懸念,后來筆法急轉,突出佳句,使全詩妙趣橫生。對子對得妙,而且用上了有關數學的趣味知識,如果用這樣的對聯來為乘加這一類混合運算的課堂做結尾,肯定是回味無窮的。數字、圖形和數學題,同樣來自生活,通過科學的抽象與概括,揭示生活中的內在規律,蘊涵著一種和諧的數學美。和文字相結合,又體現出一種絕妙的意境美。
在課堂上,體驗數學的“扣人心弦”。一堂好的課,開頭引人入勝,中間波瀾起伏,結尾余音繞梁。在數學課堂上,同樣“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數學的奧妙??梢詮纳畹哪骋环矫娣磻獢祵W問題:可以聯系生活學習數學知識,也可以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課堂中的小片段:在學習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時,課堂上,學生就地取材,統計全班同學的鞋碼,體會了普查的優缺點;課下,學生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調查了我校九年級學生的視力情況,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感到快樂輕松。
體驗數學,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勇于探究、大膽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讓學生親自體會參與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參考文獻:
《中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
作者單位: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