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飛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要使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在數學課堂中就要把數學的知識聯系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去,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
關鍵詞:生活 興趣 聯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在數學課堂中把數學的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去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是有用的,達到學用結合。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數學,教學生怎么樣去學習數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熱愛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要充滿生活的樂趣,要讓教學的內容與生活密切地結合、全面地聯系。初中的數學教育必須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進一步發展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數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當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和生活是無法剝離的。我們在課堂上要聯系生活實際,貼近生活,把數學問題運用到學生熟知、親近的現實生活中去,從而誘發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想辦法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使數學課堂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呢?
一、貼近生活,創設情景,產生興趣——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如果讓他感覺到了這知識在生活中有用,那么他就會感興趣。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生認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新課標》指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要學好數學,首先,數學課程應該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對數學有無興趣至關重要,因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態度比數學的知識更加重要。其次,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望,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問題產生興趣呢?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當中的數學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直角三角形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給你一根標桿、一個卷尺,如何測量我們學校旗桿的高度?看到問題后學生產生了“疑惑——嘗試——觀察——分析——判斷——受阻”的思維過程,從而激起了求知的欲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地去探索,積極地去思考;對教材的生活化,學生就會有興趣,課堂就會有生活的氣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感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二、聯系生活,接受新知,理解新知——引導學生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新課程指出: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是一種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例如在七年級上“數據的收集與處理”這一節課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堂充分理解并學習這一節課的內容,并且體會這樣一堂課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那么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例題:學校為了了解初中七年級二班42名同學的身高,并要能更加直觀地比較男生與女生的身高,應該怎樣做呢?
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地體會數據的收集以及怎樣來處理的整個過程,并且感受這一堂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當教師把例題生活化處理后,學生就能真實地感受數學,從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并更好地加以應用。
生活中充滿數學,教師要善于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實用性。
三、運用知識,服務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的價值和魅力
眾所周知,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運用數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產品質量的控制、市場銷售的預測、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都與數學有關。不僅僅如此,數學的價值還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學生自信心、責任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還能讓學生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到數學的內在魅力。
數學來自于生活,也必須回歸于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賦予活力和靈性。數學學習內容遠離生活無疑是導致學生對數學無興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該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死氣沉沉。鑒于此,數學的教與學應該富有生活氣息,注重現實體驗,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7月
2.王浩軍.教學需要怎樣的生活樂趣,2009年2月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