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樂
摘 要:本文從民族地區英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探討中小學英語在教材、教法、學法、評價等方面的銜接問題。依托銜接,搭建平臺,合作雙贏,使教與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確保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連貫性、一致性和發展性,突破陳舊的教育模式,實現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和諧銜接,提高中小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水平,能有效地促進《標準》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師 學生 銜接
21世紀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外語教育教學管理思想,這種思想已具體地反映在新英語課程標準之中。小學與初中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兩個階段,它們彼此獨立又相互連接。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有關“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頗多,但有關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卻不多,已有的研究及成果也有局限性,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在民族地區還缺乏成功的經驗。肅南縣自全面進入課程改革實驗后,在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中,發現小學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水平不均衡,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的、教法和評價方式不一致,導致小學生進入初中學習英語時,出現了學生英語學習嚴重不適應的情況。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如何銜接,如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性難題。
目前,在六、七年級銜接階段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銜接方面的兩大難題:一是民族地區英語開設不一學生難學;二是民族地區生源參差不齊教師難教。因此,為了突破陳舊的教育模式,實現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和諧銜接,提高中小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水平,我們要積極研究如何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推進中小學英語教學和諧銜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對中小學教材加深了解,明確小學英語與初中起始年級英語教學內容的異同,邊教邊體會邊總結。以下是我在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上的一些見解。
一、教師在教學上實現四個銜接
民族地區要通過加強中小學業務交流,組織中小學教師開展對口教研活動,增強課題組成員對所研究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良好的感性認識,要求教師努力做到"四銜接"。
1.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師應熟悉對方教材內容,把握教材體系的內在聯系,并在自己的教學中注意比較性和有機滲透,為學生的學習作好鋪墊與銜接。
2.教學方法的銜接。通過雙向聽課及研討,把握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并適當滲透運用到各自的教學中去。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為了不教。中小學教師的宗旨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習評價的銜接。小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鼓勵性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樂意地參與學習;中學教師同樣要注意到學生身心的發展,把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面誘導,多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促使學生重視思維的邏輯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樣性、準確性。
4.師生交往的銜接。小學教師特別要注重與學生的交往,像慈母般關心學生,與學生同娛樂、同學習,寓教于活動實踐中,寓教于娛樂中;中學教師則需注重師生情感的溝通與交流,不但要熟悉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更要緊緊地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通過集體教育與個別談心相結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學生在學習上實現三個銜接
1.學習心理的銜接。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是比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則逐漸向間接的、遠期的方向轉化,同時他們的求知欲、興趣不斷增強,并且日益趨向持續而穩定,逐步形成對學習的負責態度。因此,必須開展這一過渡時期學生的學習動機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遠大的理想。
2.學習習慣的銜接。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等內容。小學應重在做好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初中則要求學生將學習習慣內化,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的趨勢。初一起始階段必須繼續抓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圍繞學習目標,吸取他人的學習方法,并結合自身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
3.學習能力的銜接。初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感知能力、識記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小學階段相比較處于定型前的快速發展階段。根據這一特點,小學階段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上述諸方面的能力,為中學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中學則必須抓住有利時機,采用多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能力實現質的飛躍:表達能力上,在重視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更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感知能力上,重視完整性、細致性、抽象性的培養;識記能力上,進一步培養學生識記的有意識性和穩定性;思維能力上,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更須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順利銜接,是學生進入初中后能否順利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保證,我們應該用快樂的學習方式,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順利過渡到初中學習。
作者單位:甘肅省肅南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