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闊 陳愛鴦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學校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在美術欣賞課堂中的具體化表現來展開論述,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這三個方面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突出特征來論述本文的觀點。第一,在美術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把握“方向盤”,即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第二,在課堂上發揮教師的“紅綠燈”作用,指出的是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第三,讓作品“自己開口說話”,指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從而產生積極的教學反饋。
關鍵詞:主體性 主導作用 實踐 反饋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他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認為人的美丑和思想都可以由眼睛反映出來。所以在他的畫筆下,那些人物的眼睛總是那樣的澄亮與神秘。繪畫大師把眼睛當作是心靈的窗戶的比喻,非常的恰當和精到。但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畫家。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可以在自己的房間里朝著窗外的風景,發出各自不同地感慨。這種角度或許更加自由與廣泛,并且這種情況也更加常見地出現在美術欣賞教學的課堂上。
著名教育家李永正先生在介紹浙教版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時說到:“該教材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并結合對相關學科的要求,組織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內容。各單元所包括的課題,涵蓋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定的四個學習領域,并保持它們之間適當的比例關系。其中重點突出“欣賞·評述”與“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p>

由此也可以進一步地看到,美術欣賞課在整個美術教學中正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那么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欣賞“窗外的風景”——那絢麗多彩的藝術作品呢?這成了大多數美術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上好美術欣賞課的要點。
一、在美術欣賞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把握“方向盤”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觀點,給大多數教育者帶來了一些啟發。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和社會存在的基本方式,世界上任何的能動作用都應該被看作是對客觀存在的實踐,包括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活動也是一種實踐。并指出實踐過程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即在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作為主體通過欣賞這一行動作用于客體——美術作品上,進而獲得對美的感悟。這一論點也從側面論證了在美術欣賞課上,只有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也只有通過教師正確地引導使學生和美術作品間發生某種實踐活動,這堂美術欣賞課才是成功的。這個教學過程的公式應當是:

所以教師應當把“方向盤”完全地交在學生的手中,讓他們自己控制好“車速”。教師所要做的只是向學生介紹在這個審美的旅程中所要經過的一些別致的景色及其特征,好讓他們以或快或慢,或左或右等不同的方式去欣賞。當有人覺得這個景點值得認真去領略時,便可以放慢速度好好地去品味其中寓意。當他覺得游興已盡時,便可以奔赴下一個景點,“自駕游”的樂趣正在于此。以同樣的方式延伸到美術課堂的教學當中來,也必定激發學生對于欣賞課產生不一樣的認識和感悟。同時也從另一個方面尊重了學生身心發展所具有的個別差異性。
(一)應試教育傳統所帶來的對學生主體性的傷害
以往的教育理論中比較注重的是學生在教育中的被動性,即強調學生是被塑造的客體,是外在的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教育目標的被動承載者,而把教師擺在了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其結果是忽視甚至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溫州實驗中學特級教師王五一老師在《怎樣開展探究性學習》一書中分析認為,以往美術教學存在的主要弊端有:
(1)教學側重于解決模仿現成物體的繪畫技術問題,過于注重接受性學習、機械性訓練,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2)教學系統控制主要來自教師,學生一般處于被動接受式學習狀態;
(3)教學的操作存在主觀性、經驗性、隨意性;
(4)教與學關系脫節,教的規律違背了學的規律,學生缺乏審美體驗和探究活動過程,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其中的第二點與第四點便是由不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引起的。在以往的美術課堂中,個別美術教師認為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就是一種知識的灌輸,企圖用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完成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任務,這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實踐和探究,當然也就沒有“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見解。
(二)突破舊有觀念的束縛,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勞凱聲教授指出:在教育過程中,兒童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但是,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主體這一特征更為重要,因為接受教育也必須以學生主體活動形式表現出來。勞凱聲教授同時也指出了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幾項基本原則:
(1)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
(2)教學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擇;
(3)教育中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湖南湘潭市江濱廠子弟學校的王志強老師以他實際的教學案例,向我們論證了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王老師在教學《向日葵》一課時,從梵高的《向日葵》一畫談起,讓學生對《向日葵》一畫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們不僅僅談到了《向日葵》的用筆用色,還發表各自對《向日葵》的感受,有的學生從花的造型、用筆硬、似顯枯萎、缺乏水色感、畫面無強烈冷暖對比等理由表示不喜歡;有的學生從畫面色調響亮、有一定立體感和空間感等方面表示喜歡;還有學生說如果他來畫花,他不會畫向日葵,會選擇其他的花……這樣的教學場面讓學生很快融入到課堂中來了,而且是那么主動。在美術教學中傳授技法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應把藝術觀念、藝術思維、藝術想象融入教學中。美術教師要努力改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使他們的眼、腦、手都動起來,自主學習。只有喚醒了學生的藝術思維,學生才能在美術課堂上找到自我、展示自我,創造新的藝術形象。在《向日葵》一課中有一課時王老師布置了三道題讓學生選擇完成,其一,臨梵高《向日葵》一畫的色調,按自己的喜好改變《向日葵》構圖、花的造型;其二,臨《向日葵》一畫的構圖、花的造型,改變成自己喜愛的色調;其三,畫一幅能表達自己“積極進取、熱愛生命”這一主題的以花卉為題材的色彩畫,課后的作業結果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通過尊重學生的感受,給學生留有余地。鼓勵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們在每一堂課都有精彩的表現,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收獲與進步,這就是每一位老師所要努力的。
二、在課堂上發揮教師的“紅綠燈”作用
當然讓每一位同學放開自己,擺脫束縛以后,教師接下來的任務并不是“放羊”了。在每位同學暢所欲言時,教師的任務就是起到“紅綠燈”的作用,用實際的行動去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問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起到主導課堂教學的作用。就好像是在車來車往的十字路口,如果沒有紅綠燈的疏導,許多車子可能會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導致路阻。同樣,如果沒有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在開放性的美術課堂上也可能出現“路阻”現象。
對于教師主導作用的認識,溫州實驗中學的王五一老師在其文章《美術探究性學習中的教師角色》一文中指出:教師在美術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是以指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的。學習任務的解決是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進行的,但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要在美術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實現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生學習的組織、指導、參與者的角色轉換。并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從某個意義上講,教師就好像是紅綠燈一樣,在指揮著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方向,也凸顯出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性。
同時,王老師也指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由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導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愿望。
(2)導向;知道學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3)導法;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和步驟。
(4)導控;指導學生實施學習計劃,突破學習障礙,完成更深層次的探索,并時時監控評價。
(5)導思;指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整。
(6)導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包括寬松、民主、活潑的學習氛圍,充裕的自主學習時間和機會,提供必備的學習材料,不斷給學生有效的激勵和指導。
當然我們知道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哪幾個方面表現出來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知道以哪幾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對于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看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導”的價值,要靈活、多變引導: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向目標,活學活用;疏導:當學生遇到障礙時助一臂之力,變難學為易學;誘導:當學生學無興趣時,創設情境,注入情感與意志的因素,變苦學為樂學;指導:解決方法問題,變學會為會學。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進一步地強化學生的主體性。
三、讓作品“自己開口說話”
著名美術教育家艾中信在其文章中指出:“美術的欣賞以視覺作為導引,用以維系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美術欣賞的渠道是從外部形式美的感受,由表及里地從現象到本質,逐步體察到形象的深層。面對作品的美術欣賞進程和面對自己進行美術創造的思維活動有相似處,所以人們在欣賞活動中,往往可以進行藝術再創造,而好的藝術品往往給欣賞者留有再創造的余地?!卑行畔壬瑫r引用馬克思的話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辈⒅赋龊玫乃囆g品,總是能啟發欣賞者的審美意象,提高審美理想和美感能力,并誘導人們在欣賞中進行各種不同的再創造,從而獲得欣賞的極大滿足。
這也正應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藝術審美上的實踐觀,即在美術欣賞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于美術作品這一客體進行著一種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的實踐過程。從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的步驟來說,主體客體化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他們的欣賞角度去認識、理解作品內涵的過程??腕w主體化,也就是在學生認識、理解美術作品內涵的時候,美術作品給予學習者的一種知識反饋。
當然我們無法真的讓作品“自己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精心地準備和挑選優秀的美術作品以及教師積極的指導,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美術作品的美感。這便是作品“開口說的話”,即作品在欣賞者內心所引起的共鳴和感悟,也就是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反饋的形式。這也是課堂美術欣賞教學中關鍵的一環,因為學生接受知識、應用知識的好壞,決定了這節課的成與敗。
總結:綜上所述,要上好一堂美術欣賞課,就必須要把這三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產生一種共鳴。著名教育工作者錢夢龍先生曾說:“學生的主體要和教師的主導共同組成一個‘內在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系統地,更加整體地對待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也才能成功的上好美術欣賞課。
參考文獻:
1.潘公凱.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美術教科書[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6
2.岳華亭.政治理論輔導講義[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16
3.王五一.怎樣開展探究性學習[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2
4.勞凱聲.教育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122
5.王五一.怎樣開展探究性學習[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3
6.覃小堅.美術欣賞教學與主體性教育[J].廣西大學學報,2002.162
7.王宏建.藝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
作者簡介:林廣闊(1985-),男,浙江省永嘉縣溪下鄉溪下學校小學一級教師,學位:學士學位,主研方向:小學美術教學
作者單位:陳愛鴦.浙江省永嘉縣溪下鄉溪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