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加良
在某些邊遠的農村中學,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學生轉學人數較多,特別是優生流失更嚴重,一個班級所剩學生中學困生占的比例較大。要提升所教科目的教學質量,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關鍵。那么,如何做這些學生的轉化工作呢?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
首先,傳統的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形成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其形式往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就是你講我聽、你問我答的被動接受局面,最后摧毀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甚至導致老師越教,學生越不想學,學困生受影響則更大。因此,建立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很重要。
其次,學困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往往采取放棄的態度,久而久之,問題越積越多,就會喪失對這門功課的學習興趣,若再體會不到來自老師的溫暖呵護,他們心靈深處僅存的最后一點希望也會破滅,還談什么學習呢?面對這種情況,老師若改變自己的角色形象,從點滴做起,給予一個寬容的微笑,送上一句體貼的話語,傳遞一個會意的眼神,作一次知心交談……些許小事卻起大作用,他們會認為老師是自己的朋友,是值得信賴的,若不好好學習則有愧于老師,這將激發學困生的主動積極性。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以一種穩定的狀態接受知識,發展能力,進而有效地達成目標。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困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困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應從制定學習計劃入手。有了學習計劃,就有了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計劃應包括長遠計劃和短期計劃(課時計劃或單元計劃)。其次,培養學困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在預習中邊看、邊想、邊寫,看完后,最好能合上書,靜靜地獨立回憶一遍,這實際是一種“知己知彼”的準備工作。通過預習,可先知自己不懂的地方,從而走在時間的前面,使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課后復習是預習和上課的繼續,在復習的過程中達到對知識的再次理解和掌握,使知識真正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知識鏈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知識掌握如何,取決于復習效果。第三,培養學困生整理“錯題集”的習慣。學困生往往是同類問題一錯再錯,沒有對錯題引起高度重視。整理“錯題集”可以彌補學習時產生的知識漏洞,及時地糾正”錯題集。
里面的錯題,可以有效地避免“被同一塊石頭再次絆倒”的尷尬。一本好的“錯題集”就是自己知識漏洞的題典。通過歸納整理,既提高了學困生對知識漏洞的注意力,使其時時警示、激勵自己,又使問題集中化,為以后的復習準備了充足的第一手資料。
三、重視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
農村初中學生學習英語時間不長,大多數學困生在基本功方面存在缺陷,“亡羊補牢”還不算晚。就聽力理解來說,本身又是一個教學難點,再加之學困生平時不注重單詞的發音,因此發音不準是造成學困生聽力障礙的一個基本原因,聽力訓練就應該從糾正發音入手。其次是他們的自控力差,只要涉及到聽力練習就成了“驚弓之鳥”,做好學困生心理疏導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幫助他們克服懼怕感。再次就是學困生沒有形成聽的技巧,不懂得聽不懂個別生詞不影響對材料的理解這個道理,不善于聽關鍵的詞語,總是希望聽懂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這樣反而影響了聽的質量。
在訓練寫作方面,首先應從書寫入手,要求他們正確、端正、熟練地書寫每個字母、單詞和句子,并留心字母的大小寫和標點符號。然后就是加強詞匯積累,詞匯是說話寫作的必需材料,必須要求他們多記詞匯。在進行組詞造句,組句成段練習時,要求他們寫出最簡單的短句,也可進行簡單的對話仿寫,這些都是為寫英語作文打基礎。
總之,抓好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將會事半功倍。對學困生的要求切不可等同而論,要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適時地降低要求標準,放慢教學進度是良性的緩沖。
四、積極利用教學輔助手段
積極的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如投影儀、錄音機等,可以創造出一種愉快、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利用這些教學輔助手段,將無聲、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有聲、有像、有形,這樣做不但降低了理解的難度,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使他們自始至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促進了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發展。
課外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學困生剛參加活動時肯定不適應,教師可提前進行有關輔導幫助,待適應之后,就可讓其自發地參與其中了。長期參加課外活動,有利于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有利于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主動、健康、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我們要有長期、耐心教育他們的思想準備。作為一名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用愛心去感化他們,要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只要我們常抓不懈,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成功的,讓我們用愛心去澆灌這些遲開的“花朵”吧!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部縣雙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