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功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激活;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45—01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激活文言文教學,使學生不再談“文言文”而色變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要激活文言文教學,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激發興趣
激發興趣的要義,全在于激發出學生“自愿做”的熱情。激發興趣時教師應注意對時機的選擇,或在課初,或在課末,或在課中。但筆者認為最好是在上課的初始時刻。如教《勾踐滅吳》,可以適當補充勾踐滅吳的歷史事實,以及范蠡與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傳說,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有較充分的認識,這樣可以豐富課文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教《過秦論》,教師可以簡介作者、作品及相關背景來激發學生興趣。教《鴻門宴》,除簡介司馬遷與《史記》外,可借楚漢相爭的故事梗概以及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來激發學生興趣。教《蘭亭集序》,教師可出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教《歸去來兮辭》,教師不妨先講講《五柳先生傳》等。為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在上課的結束階段進行。如教《鴻門宴》,在結束前可提出“從項羽不殺劉邦你看出了什么”、“假如項羽殺了劉邦情況會怎樣”等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引進寫作
很多文言文作品,都蘊涵豐富的寫作空間,如教師能引導學生寫作,就可以激活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學習。比如教《燭之武退秦師》,教師可以利用文章中未顯示的信息,引導學生寫出這些信息,可寫燭之武夜辭鄭伯的情景,也可寫鄭伯苦苦等待的焦慮,甚至還可以寫燭之武到秦營時受冷落,等等。
添加事例
有些文言文簡單易懂,可是如何讓它更生動而富有靈性呢?筆者認為添加事例可以使文章變得豐滿。比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當教師講到鄒忌的諷諫藝術時,不妨添加莊子以愿當泥涂之龜而辭退楚國使者的機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克雷洛夫寓言》中烏鴉與狐貍的故事等,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學生自然也就容易明白鄒忌的諷諫藝術。
揭示內涵
這里的內涵,是指課文中潛在的、不能從字面上直接看出來的東西。揭示內涵是指將這些東西確認出來,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預習自學的結果只是“有所知”,而不能“盡知”。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適當點撥、指明內涵則尤顯重要。指明內涵主要有三類。1.關鍵句。如《過秦論》中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鴻門宴》中的“豎子,不足與謀”等。2.段或篇的思想內容。如《蘭亭集序》的第二、三兩段、《歸去來兮辭》的一段和四段。3.篇章結構、語言及其他。如《過秦論》的結構藝術、語言特色,《鴻門宴》與魯迅先生“無韻之離騷”這一評價的聯系等等。
解釋文字
這里的解釋文字不是解釋課文中字詞的意思,而是指根據這個字詞在文中的含義適當聯系它的本義或與此字詞有關的文化現象,這樣就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比如教《勾踐滅吳》,在講到“賈”字時,結合課文注解適當補充“行商坐賈”的文化知識;講到“取”字時,簡要介紹“取”字背后蘊涵的原始社會搶婚習俗;甚至對個別字還可以進行巧解,如“男”字,可以解釋為“在田里出力拼命干活的人”,也許此解不合本字含義,但與古代男主外女主內的現狀是相符的。在教學中,教師對字詞適當的引發聯系,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字詞的印象,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字詞,從而讓學生更多更好地積累文言詞匯。
吟詠誦讀
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并增加積累,涵詠感悟。閱讀形式可采取范讀、領讀、齊讀、散讀、默讀,也可以讀句讀、讀感情、讀意境。這樣的閱讀,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欲望,也能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鑒賞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如教學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一文,朗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個超脫先生狀,亦可搖頭晃腦,如癡如醉,用悠長的語調再現當時的氛圍,以體味五柳先生的人格魅力。
介紹文化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能在文言文教學中適當介紹古代文化,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器物用具、科舉職官、天文歷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識,則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有“左師觸龍愿見太后。太后盛氣額外人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這樣的描寫,觸龍見到太后為什么要“自謝”?如果教師沒有介紹古代的禮儀習俗,學生就難以理解。所以適當地介紹古代文化常識,也能達到激活文言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