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彬
摘 要:現代人才理論產生于計劃經濟年代,必然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再加上在不少領域里界限不清,內涵與外延模糊,造成了許多認識上的誤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就業形勢的嚴峻,用新的思路來界定人才定義,進行新的人才理論創新,不僅是人才學學科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開發與人才使用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人才 人才理論 認識誤區
中圖分類號:C6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035-02
一、人才理論中的幾個認識性誤區
1.將人才使用中的社會屬性和人才自身所具有的自然屬性混淆在一起。建國以來的60年間,我們黨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馬克思主義的人才理論,為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舉世公認的貢獻。但是世界是前進的、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前進的、發展的。況且,現代人才理論產生于計劃經濟年代,它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再加上在不少領域里界限不清,內涵與外延均較模糊,已經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因此,劃清界限,進行新的人才理論創新,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是人才?現代人才學界對人才的定義已趨于一致:“所謂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能以其創造性勞動,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較大貢獻的人。簡言之,人才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專指人的才能,能力,本能,是人的一種綜合素質。從本質意義上說,這種技能、本能本身不存在階級性,它與德從內涵到外延都是不同的。好比子彈既可以打死、打傷反動分子,也可能傷及人民群眾。創造性、超群性、層次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這就是人才的自然屬性。
人才的自然屬性并非否定人才使用中的社會屬性。人才在使用中確有為誰服務的問題,即社會屬性問題。人才的自然屬性與人才使用中的社會屬性是統一的。我們堅持人才的自然屬性,是堅持人才的科學概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才,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即使是敵對陣營中的有用之才,只要能為我們服務,我們就沒有理由拒絕他。從本質上說,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是對立的,但資產階級中若干對發展生產力有用的技術和手段,我們完全可以拿過來用。科技是沒有階級性的。我們承認人才使用中的社會屬性,是堅持人才應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服務。
2.將黨政人才標準與一般人才標準混淆在一起。現在不少同志特別是領導同志,一提到人才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用黨政人才的標準看待全社會的人才,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滿意,由于界限不清,經常出現下列情況:
一是要求過高,感到人才太少。其實黨政人才只占全國人才總數的1%~5%,大量存在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大中專畢業生、海外留學人才以及那些從理論到實踐中不為人們所重視、在編制以外的大量的偏才、奇才和怪才。比如養鴨大王、種田能手、植棉模范、民間土中醫,各行各業懷有特殊技能和懷有別人比不上的絕活的賢能之士,他們是一批在組織人事部門檔案之外的科技人才。用黨政人才的素質標準要求這些人才,那肯定是達不到的,應該承認這個差異,承認這個現實。二是混淆黨政人才與其他人才的使用目標。如果都用黨政人才的標準去要求人才,那豈不是讓所有人才都去當黨政干部么!黨政人才的使用目標則是因材施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目標不同,其要求也應不同。三是苛求所有人才都具有無產階級世界觀。因為要形成這種革命的、先進的世界觀,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的磨練,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實現不了這個轉變。既然鄧小平同志能夠用“三個有利于”的標準統一全國人民對姓社姓資的認識,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用“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來對待大批有志于祖國繁榮強大的人才呢?還有相當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對專業十分鐘愛之才,往往鉆業務之勁頭十足,有的甚至忘記一切,他們的生命就是業務;有些技術人員癡迷于業務達到了不會談戀愛、不會做飯、不懂社會禮儀的程度。用黨政人才的標準要求這些人才是不現實的。四是我們少數領導同志的領導方法、工作程序不盡合理和不盡科學,使一些人才不能、也不愿成為黨政人才。我們黨在政治上推行統一戰線政策,在人才使用上也應該推行一條更有效的統一戰線政策。
3.將“偏才”、“奇才”與“通才”的標準混淆在一起。什么是德才兼備?一種解釋,德才兼備就是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同時又具有所有才能,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個“通才”;另一種解釋是具有社會主義公德和職業道德,又具有一門或幾門較高技能的人。從絕對意義上來說,從古到今的世界上,尚未出現過那種廣義上的德才兼備的通才。世界上的知識太廣泛,人們能精通一門或幾門就算不錯了,要掌握全部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求人們掌握全部知識成為“通才”那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必然要出現不同的社會分工。我們不應該要求所有人才都要成為通才,因為人才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認識世界上各個領域的全部規律。黨政領導者的根本任務,也可以說是最大任務、主要任務,就是把各種各樣的“偏才”、“奇才”、“怪才”放到最能發揮他們作用的崗位上去,并創造出最能發揮這些人才的才能的環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關于人才的合理定義
關于人才定義的實質問題,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是人才學學科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開發與人才使用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1986年6月,中國人才學專家王通訊在他的《宏觀人才學》一書中對人才概念或人才定義是這樣講的:“社會上一般將德才兼備的人或有一定專長學問的人叫做人才;”“教育學上將經過學校教育,在德智體諸方面具備了一定素質,基本上可以適應某種工作的人叫作人才,實際指獲得了中專、大專及大學以上學歷的畢業生;”“人才預測學中講的人才是指有中專以上學歷和技術員以上業務職稱的人;”“人才學講的人才是指:以其創造性勞動,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一定貢獻的人。”1991年4月,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朱鈞侃在他的《最新人才學》一書中,也就人才定義問題,從人才教育部門、人才預測部門和人才研究部門的不同提法作了與王通訊相類似的概括。此外,還有其他人才研究者們就人才定義提出了與上述定義相類似的提法。他們認為,對人才定義的表述,應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人才定義的要素構成分析;二是人才定義的要素比重分析;三是人才定義的思想特色分析。據此,人才定義可以概括為“德才兼備,貢獻較大”八個字。其理由如下:(1)“德才兼備,貢獻較大”可以涵蓋人才定義所表述出來的全部內容。(2)“德才兼備,貢獻較大”,便于人們接受。我們給人才下定義,是考慮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古今中外,對人才都是強調德與才的。有德無才,辦不了事;有才無德,辦不成事。在現代,在將來,人才的管理使用,都是根據德才標準和貢獻大小而確定的。我們將人才定義為“德才兼備,貢獻較大”是符合實際的,因而也是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3)“德才兼備,貢獻較大”,這樣的人才定義,將會使人們掌握人才的標準,以便于培養人才選拔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要達到這個目的,人才的定義越簡明越好。所以我們將人才定義為“德才兼備,貢獻較大”,比較好掌握,好操作好運用。人才問題,是個實際問題。人才定義問題,是個科學問題,我們如何將這個既實際又科學的問題解決好,是需要人才研究工作者和人才管理者進一步努力的。
事實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就業形勢的嚴峻,這個問題有深入探討和用新的思路來界定的必要。關于人才,組織人事部門曾粗略地作了一個界定,即把中專文化程度以上和具有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人員劃入人才的范圍。但是,僅僅把這種粗略的界定作為給人才下的定義其實并不準確。因為僅僅具有中專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員,一般只能是潛在人才。人才應是一個顯性的、相對的和動態的概念。有人引入“投入產出比”來定義人才。一個人投入產出比達到一定的值,就是人才;未達到這個值的,就不是人才;這個值越高的,就越是人才。就一般情況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投入產出比就越大。事實上,在各行各業和各個層次、各個崗位上勞動著的人們,都會產生眾多的人才。只要我努力,作出業績,加大產出,使投入產出比更大,我就是人才。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 江蘇鹽城 22405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