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新
透過桂陽縣2008年八年級數學質量分析表,可以清楚地發現:①鄉鎮學校數學成績與在城學校相比有較大的差距;②邊遠鄉鎮學校數學成績與發達鄉鎮學校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查閱了桂陽縣教育局網站的有關資料,也走訪了十所學校,通過和校長對話、與師生座談、聽課、評課,感觸良多,同時也發現了關于教師方面的癥結所在。
(一)部分鄉鎮初中數學專業教師奇缺
在一個文明社會,人們并不追求所有人在財產數量和社會地位上絕對平等,但卻希望社會提供給每一個學生成才的機會是平等的,尤其是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基礎教育最大的不公平表現在城鄉教育的差距上,教師水平和能力的差距尤為明顯。桂陽縣鄉鎮初級中學數學專業教師奇缺原因有三:①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者寥寥無幾;②大量數學教師退休;③部分教師轉出本系統;④近幾年,隨著縣城學校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張,大量農村學校的優秀數學教師涌進縣城學校(包括從農村初中進縣城小學),從而造成農村專業教師奇缺。少數學校連維持正常運轉的人手都不夠,加之教師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趨于失調,導致個別學校課程開設都很困難,即使勉勉強強開了課,也不外乎幾種情況:①小學數學教師拔高使用,而他們本身不具有專業性;②年邁體弱的老師勉強使用;③其他科目的教師湊數使用,同樣缺乏專業知識。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難以保證教學效益,提高教學質量就更無從談起了。好老師走了,好學生也跟著走了,如此反復,惡性循環。
(二)新課程理念難以實施
新課程倡導課堂過程應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并重。而部分鄉鎮學校的數學課堂現狀是:相當一部分數學教師不知新課程理念為何物;教學無目標、無要求、無方向,走進教室就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不知這節課要學什么,做什么,達到什么目標。即使有也是徒有虛名的形式,因而根本談不上課堂的目標生成。
(三)教學方法傳統陳舊
不少數學教師課堂教學一直以書本為媒介,手法單一,脫離不了黑板、粉筆、講臺,教材加嘴巴成為不二法門,未能有效地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未展現和豐富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即使在公開課中,打瞌睡者也不乏其人。這樣,把傳授知識變成講授知識或灌輸知識(有人戲稱為“填鴨式”),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啟發引導及探究發現;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變成包辦包攬,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內在動因的引發,致使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甚至連簡單的運算能力都無法得到有效的培養。要想取得好的成績,也是天方夜譚了。
(四)教學設計成為擺設
不少教師的備課本寫得確實是精到讓人自嘆不如。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有板書,有課后紀要,教學過程更是嚴謹。可是一打聽,你就會發現:①不少教師的教案純屬抄襲名師教案;②個別教師的教案數年一成不變;③大部分教師上課不帶教案;④不少教師的教案都是課后補寫;⑤還有不少無教案者。所有這些告訴我們:教師既沒有備教材,也沒有備學生。抄寫教案純粹是為了應付檢查。教案成為一種擺設,做的是無用功。課堂教學隨意性大,缺乏對學生進行精確的講解和適當的引導,缺乏開啟學生智慧的方法,因而很難使學生的思維深入,更難以讓學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五)學習方法互動性差
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受到教學方式的影響,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在鄉鎮教學課堂上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廣。由于教師的單邊活動,以至不少學生出現了厭學、厭聽、厭做、厭考的狀態,缺少主動參與、質疑互動的學習場景。課堂上即便是有一些學生的互動學習,也是內容空泛的形式,處于淺層的認知狀態,未能有效地創設情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思維,引領他們的思考,讓他們在質疑、調查、探索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感。
(六)教研教改流于形式
原因有二:
⑴客觀方面,由于學生大量進城,絕大部分鄉鎮初中的規模極度萎縮,一般情況班級規模都在3~12個教學班,學生人數在150~400人左右,專業數學教師5人上下,教學設備設施不夠完善,教研經費欠缺,考核評價機制形同虛設,校長、教務主任、教研員沒有充分發揮對課程改革的引領作用。
⑵主觀方面,①部分數學教師缺乏主動參與課程改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出對教研教改的一種無所謂的淡然態度。②部分數學教師缺乏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內在動力,一方面表現出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水平、專業能力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課程要求;另一方面,心態不正,不思進取,缺乏提高業務水平、專業能力的內在動因和緊迫感。所有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使不少鄉鎮數學教研教改流于形式。論文撰寫敷衍塞責,甚至一抄了事;集體備課,獨立完成;教研活動,閑聊居多;聽課評課,三緘其口……等等,不一而足。
要想徹底改變鄉鎮初級中學數學教學現狀,縮少城鄉教育差距,突破鄉鎮數學教育發展的瓶頸,必須把鄉鎮初級中學數學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建立、完善獎懲和考核相結合的師德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以專業發展為目標,大力改革和創新教師培訓形式、內容和方法,加快專業教師成長,以骨干培訓為重點,積極完善初中數學教師成長建設和名師工作室建設,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形成學校結隊幫扶教師掛職研修、交流互助、好課觀摩的長效機制。在交流中,把新理念、新方法帶到鄉鎮,從而快速提高數學教師的整體素質,調動其上課備課、教研教改、論文撰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探索出適合本校特點的一套全新的數學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李再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