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君
〔關鍵詞〕 元代文化;多元文化;中原
文化;影響;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1(A)—0040—01
元代文化源遠流長,它在吸收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許多新鮮內容。與前代文化相比,它更具有創造性、多樣性、開放性,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一、忽必烈即位后,實行“祖述變通”與“效行漢法”的治國方略,代表漢文化核心內容的理學開始受到重視,并得以繼續發展
從漢武帝時期,儒學確立其地位,以后在任何朝代其“獨尊”之勢都沒有被撼動過。中原文化在由金入元一代文人的堅持下,仍沿著原有傳統發展。儒學思想在上層社會和民眾中仍居重要位置。元代文化領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仍然是儒學思想,而在宋代形成的理學,不僅繼續發展儒學,還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官學。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學,也就是尊崇儒學傳統及其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御從地位,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秩序,而這又是元代封建文化繼續發展的最重要的標志。研究元代文化,我們可以看到理學的發展在元初、中、晚期和南、北方的情況是不同的,就是理學成為官學后,與明清時期也不相同。元朝政府在全國各地建立儒學,以朱熹的著作為基本教材。元仁宗時,恢復科舉考試,以朱熹的《貢舉私議》為本。理學由此成為官學,社會上興起崇儒之風。一些蒙古、色目貴族子弟也悉心學習漢文化。
二、在元代文化體制中,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并存的,既推行漢法,又存“國俗”(蒙古法),蒙漢二元性是元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元朝規定,蒙古語言文字是法定的官方語言文字,漢語言文字仍然通行。成吉思汗時期,命塔塔統阿依照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創制了畏兀兒體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為國師,命他創制蒙古新字。元六年(1269年)頒行了八思巴蒙古文,作為官方文字行用,為此還創辦了專門學校,稱為“蒙古字學”。在宮廷禮儀制度上,也同樣體現了蒙漢二元性的特點。例如,元朝皇帝有蒙漢兩種廟號,如忽必烈的蒙古語廟號為“薛禪汗”,漢語廟號為“世祖”,而鐵穆耳的蒙古語廟號為“完澤篤汗”,漢語廟號為“成宗”,元朝有八個皇帝具有雙重廟號。這種雙重廟號制度,反映了元朝政治文化制度的鮮明特色。中原傳統的漢文化和特點鮮明的蒙古文化,構成了元代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元朝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優禮政策,各種宗教文化都得以流行和發展,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觀
他們首先尊奉的是薩滿教,也重視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喇嘛教)。前者為西亞諸國和國內絕大多數色目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為了有助于統治這一大片土地,蒙古統治者給予伊斯蘭宗教文化相當大的重視。至于興起于西藏、青海,后來傳入蒙古草原的喇嘛教,由于文化相近,元統治者也給予了特別優待。喇嘛教除了有助于元王朝控制西藏和青海外,對中原漢地亦有較多影響。對于內地,蒙古統治者則大力扶持北方全真道教和南方天師道。
由于金宋滅亡的重大社會變化,又由于蒙元統治者崇尚宗教,又有對其免役免稅的優待,所以吸收了許多無出路的士人和儒家子弟成為宗教門徒。儒、釋、道三教中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可以看出儒、釋、道,或者說理學、禪宗、新道教三者共存,雖有相互矛盾、排斥的方面,但事實上這時已經形成了三教融合的格局。
四、元代文化轉型主要表現在除了多元文化并存取代了儒家文化獨尊以外,還表現在俗文化取代雅文化上升為社會思想文化之主流
從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來說,元以后的傳統詩文已經呈現出不可挽回的頹勢,后世的努力也缺乏根本意義上的創新。而戲曲、小說之所以能夠上升為文學發展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正是作家掙脫了傳統束縛而走上了藝術形式創新的道路。而促使文學史發生如此巨變的,還是與元帝國建立過程中的思想文化大轉型有關。根植于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農奴制習俗盡管可以挾持武力而逞一時之威,并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以種族特權為保障而強迫推廣,但無論如何也難以推行到已實行封建制兩千年的中原漢地,最終也很難據此進行有效的思想和精神控制。而元帝國的建立對漢民族傳統文化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強力沖擊,它摧毀了漢族士子所賴以依托的精神支柱,原來處于獨尊地位的正統道德觀念在短時間內被翻了個個兒,而與之聯系著的以抒情言志為中心的傳統文論也隨之失掉了制約力量,又遇上由于外來宗教的影響而得到大大刺激的民族融合的適宜土壤,我國古代長篇敘事文學和綜合藝術的產生、繁榮便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