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義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各大學綜合實力的增強,人文思想教育已成必然。英美文學課程在提升學生文化修養、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國際化素質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由于現階段學校硬件技術手段的完備、多媒體技術的引進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英美文學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不可否認,多媒體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等方面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筆者作為一名講授英美文學多年的高校教師,既對教學改革中文學日益受到的輕視感到擔憂,又試圖從實用主義出發找到讓文學課堂煥發青春的新方法。本文擬從困惑、機遇和策略三方面來探討文學課何去何從。
一、人文社會的困惑——來自商業化時代的沖擊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的社會影響力日益式微,英美文學雖說是當今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葩,但遠水不解近渴,盡管學英語語言的學生大有人在,可是文學作為專業課程的魅力卻在慢慢消退。文學的吸引力弱化或許是這個物化時代的必然結果。商業化時代下的大學生往往重實用輕素質,重功利輕人文,他們并沒有感受到深厚的文學、文化底蘊對塑造人的巨大潛力。他們對外語和計算機等級證書的追求似乎遠大于對文學的喜愛。時至今日,已沒有多少人懷著對文學的酷愛而走進文學的課堂,而大都出于拿學分、應付考試、獲學位的目的。在當今幾乎一切都在商業化運行的時代,學術的天地也開始遭到商業化的侵蝕。以《百家講壇》為例,事實上其所提供的就是商業化前提下的學術傳播,不少的學者名家從中名利雙收。這給大學生的印象是學術也可以通過商業化的途徑而獲取個人的成就——社會名譽和經濟收入。作為西方文學源流的希臘羅馬神話也以這一形式開講,對于文學學習者來說,似乎是一條捷徑。但“收之桑榆,失之東隅”,這一文化導向顯然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學術觀念,這種心理認知導致的直接后果:一是,學術思想的浮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利益。不顧學術的規范與嚴謹,更有甚者可能會由此而不甘于學術研究的冷板凳,而追求如何讓自己在商業化中取得名利;二是價值觀與人格心理的異化。眾所周知,大學生還處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階段,這種商業化思維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心理,可能會導致大學生人格心理的異化。無論是何種結果的出現,對社會的發展與學術科研的進步都是不利的。
同樣,作為從教者——文學課的教師,以外語教師為例,腦體倒掛也成了他們人生中的困惑,教大學英語的不如教高中英語的回報高,教高中英語不如教少兒英語的輕松愜意。一句話,“搞高精尖的,不如娛樂大眾的;搞陽春白雪的,不如玩下里巴人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造成大部分文學課教師授課多是為了應付教學任務,而對于課堂教學的內涵以及備課的深度和廣度則較少有人刻意追求。能守住那一方陣地,剩下的只能說是文學課教師的個人興趣使然。
二、時代的機遇——精神層面的思索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曾說過:“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上之利益,而文學家與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質,二者孰重?且物質上之利益,一時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這充分說明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層面上的獲取才是永久的。“不拋棄、不放棄”成為“5·12”汶川地震后全國人民的精神力量,也驗證了大眾文學精神探索的開端。那么,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呢?毋庸置疑,歐美國家的人們會一方面“硬件”支持——物質支助;另一方面也會在“軟件”——西方文化上尋求慰藉。只有文學上的指引,才會讓那些在物質世界里迷失的人迷途知返。只有了解了英美文化的深刻內涵,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與他們溝通,最終構建和諧平等的世界秩序。
三、英美文學課解決策略——一切為了溝通
美國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提出最具權威的高等教育三段論,認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可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于15%小于50%時為大眾化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于50%時為普及階段。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原定在2005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的目標,提前在2002年實現,實際上2003年已達到17%。對照這一理論,當前我國正處于大眾化階段,并將不斷步入文化普及階段。而我國高等院校的文學教學過于強調精英教育,失去了其絕大多數的受眾,也使得文學課程變得曲高和寡。
當今大學生更傾向于文化的大眾化需求。大學生還處在接受知識的基本階段,他們內心不僅需要一種能夠利于個人獲取知識的有效渠道,而且這一渠道應既有知識學術性又有娛樂趣味性。這樣來說,英美文學教學應該是最有優勢的一門學科。它探討的就是西方人的“活法”的一門學問,其中經典當然可以為之借鑒。
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學教學,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提升廣大學生的文學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激發學生興趣很重要。學生不想學,可能因為看不懂。課堂讓他們參與并討論,是很容易引發他們興趣的。只要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文學作品作為潛在的審美對象,是審美活動之源。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情操,引導學生們研讀作品,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與內在美。以言傳情,以情激情,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們在和諧愉悅中得到陶冶,產生強烈的審美沖動和欲望,使文學作品通過文字借助于藝術形象把人帶入一個美的王國。通過審美途徑愉悅人、感染人、啟迪人,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精神面貌,激起高尚的思想感情。
其次,傳統課堂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文化方面的學習最重要的是溝通。“教師為中心”還是“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應該走文化的大眾化與精英化相結合的道路,既滿足大多數大學生的審美需要,又不失學術價值,從而正確引導受眾。在多媒體輔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就像節目主持人一樣,學生就像觀眾,學生的反應如何需要由教師來調節。教師演示內容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引幫助下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踴躍發言。教師與學生在各自的角色中都發揮了主體的作用。教師充分發揮了主導的作用,學生則充分體現了認知主體的作用。可以說,教師與學生雙方在整堂課中都沒有閑著,但雙方都不會覺得累。教師把需要傳授的內容事先準備成課件,到課堂教學時再一一演示給學生看,減少了板書的過程,節省了課時,也使整堂課節奏緊密、井然有序地進行下去。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傳統古板單調的文字教材變成有圖、有聲、有色的圖文音并茂的教材,刺激了學生的各個感官,學生不再是整堂課都處于被動地聽的狀態,而是或者觀看課件的演示,或者聽教師的講解,或者閱讀作品,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在這種教學容量大的課堂內,正是需要學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對新知識的領悟就加快了,就會隨著教師的指引進行積極的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文學課堂教學上,我們還要提防過度依賴多媒體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學生關注視聽的感官享受,從而忽略了對文本的閱讀和深層次的思考。所以,理想的教學模式是一條傳統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路子,在實踐過程中還要注意課件、教材和討論的運用比例。
最后,字母A-Z的問題。《士兵突擊》中團長問許三多在圖書館看些什么書,他回答到自己不知道哪些書該看、哪些不該看,就按著書名的字母順序從A讀過來。聽了這段話,我感觸良多。多讀書,讀原著,也是造成很多學生懼于學習文學的主要原因。優秀的名篇選讀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作品選材上一定要以適合學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為出發點,遵循以下原則:短小精悍的原則、審美的原則、點面結合的原則。只有適合學生們接受心理的短小精悍的、具有極強審美價值的文學選材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切忌選用過長的、連篇累牘的閱讀材料。作為教學的基本材料的作品選讀一定要有審美的針對性:既能直接表現語言的藝術美,也能間接表現自然美和社會美,即在內容上和文體上都具有審美的代表性。然后通過運用美的語言及情感來講解、分析,共同探討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們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的審美觀,以及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英美文學課程的解決策略在于理順學生、學校和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學校管理者應該認識到,自從國家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教育對象數量的擴大必然帶來教育層次和水平的變化,先前單純學理化的教育形式已經不能適合當前教育現實的需要,同時受時代的影響,大學生對教師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不只需要一個單純的知識授予者,同時需要一個充滿知識趣味性的學者。教師應該放低門檻,讓學生們能走進來;學校再抬高門檻,給教師一個安心教學、提高自我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