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從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準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國740所本科院校的28%。多數新建本科院校是由辦學歷史較長、辦學基礎較好的??圃盒I窕蚴怯蓭姿瑢哟螌W校合并升格而成的,[1]原有的師資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滿足本科層次教育教學的需要。為了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順利通過本科合格評估,新建本科院校逐年引進一大批不同學歷層次、不同院校的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基本上沒有經過嚴格的師德培訓,就承擔了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這些青年教師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滿足了學校發展的需要,但是他們在師德方面也不同程度地顯露出一些問題。認真分析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剖析青年教師師德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對新建本科院校內涵升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拓寬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建本科院校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1.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數分布在地(市)級城市,地理位置一般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辦學實力和學校聲望與老牌大學存在很大差距。在高等教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條件下,在招生與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形勢下,新建本科院校要內涵升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拓寬生存空間,除了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外,還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教師素質中最重要的是師德,特別是占教師總量三分之二左右的青年教師的師德。廣大青年教師具有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高尚道德修養,[2]就能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育出高素質的畢業生??梢?加強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關鍵。
2.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年教師的成長背景、受教育過程、價值取向和大學生基本一致,年齡差距不大,與大學生有著天然的親和力。青年教師的品質、道德、知識、能力、情感、行為等,對大學生影響巨大,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F在的大學生基本上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期成長起來的,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觀念、新思想。但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消極方面、腐朽的文化和價值觀也侵蝕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他們更需要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青年教師的引導幫助。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青年教師能夠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所以,青年教師的道德水平如何,將關系到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3.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是青年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引進的青年教師大多數來自非師范院校,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接受過教師素質特別是師德師風的培訓。進入新建本科院校工作,并不是完全出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而是由于高校工作的優勢和就業的需要。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出于迅速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聲望的考慮,對于博士和急缺專業的碩士往往不經過嚴格的試講、面試就錄用。這些青年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但往往缺乏對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如果再缺乏高尚的師德,就很難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很難得到學生的愛戴和擁護,很難享受到教師職業的愉悅和成功。青年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樹立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產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強烈愿望,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才能千方百計地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并從與學生的交流中,從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中體會到教師職業的愉悅。這種愉悅作為內在動力,會激發青年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愛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事業是一個影響人的一生、值得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愛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3]青年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兢兢業業,才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但是,一些青年教師不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而選擇教師工作,是把教育教學工作僅僅作為謀生手段,甚至作為提高學歷、從政的過渡臺階。因此,一些青年教師不認真鉆研教材,更不能把本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及時補充到授課內容中去,自己熟悉的教學內容多講,不熟悉的內容少講甚至不講,傳授的知識量少,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不能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教與學分家;還有的青年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學歷提高、科研成果累積,把教育教學當成副業,由此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低下。
2.缺乏對學生的關愛,教書不育人。北師大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薄斑@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多年來,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培養從制度設計上大體分為教學與學生管理兩大塊,專業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輔導員負責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雖然一直強調教師負有教書育人的責任,但實踐效果很不理想。一些青年教師與學生親親熱熱,但實質上是哥們義氣,缺乏對學生真情的幫助和嚴格管理,更缺乏對學生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的引導幫助。上一門課甚至幾門課后,對學生的狀況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對學生曠課、遲到、打瞌睡、看其他書籍、交頭接耳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視而不見,對學生不能進行切合實際的批評教育;也有個別青年教師在課堂上或課后不能與黨中央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不能嚴格區分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隨意發泄對現實社會對學校的不滿,過分渲染社會的陰暗面,甚至把不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不健康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如果大學生沒有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高尚思想道德的引導和保障,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卻不去為社會服務,甚至可能用它來危害社會。[4]
3.缺乏嚴于律己、為人師表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既是師德中特別重要的內容,也是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師要“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核心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5]但是,一些青年教師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嚴格遵守教育教學規章制度,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每一學時的教學任務,晚上課、早下課,在課堂上講授與教學任務無關的內容;要求學生認真寫作業,自己卻不認真批改作業;對學生提出的當時不能解答的問題,過后往往不了了之,甚至承諾下次回答的問題也很難兌現;要求學生上課關閉手機,自己卻接發信息、接聽電話;個別青年教師在言行、舉止、穿戴、婚戀等方面也有悖于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這些問題勢必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
4.缺乏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格,過分追求物質利益。高校教師工資待遇與各種工作量掛鉤,一些青年教師把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的關系商品化,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缺乏奉獻精神,把工資待遇作為付出勞動的尺度,有報酬、報酬高的事情樂意做,沒有報酬、報酬低的事情不愿意做,或以各種理由不做;覺得自己有把握評上獎的競賽參加,沒有把握的不參加;甚至有的青年教師利用高校自主支配時間比較多的優勢,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職或其他創收上,對教育教學工作敷衍塞責、得過且過。這種現象不但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影響了人才培養,也影響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聲譽和發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主要途徑
1.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青年教師。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由于他們在接受基礎教育階段面對升學壓力、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偏重于專業知識學習,基本沒有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不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難牢固地形成高尚的師德。從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高度理智地認識教師職業的道德價值,要比從職業特點和優勢來認識更踏實、更牢固、更長久。因此要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體青年教師,使他們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精神實質,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錯誤的或教條式的理解,抵制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錯誤觀點。引導他們自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腐朽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正確對待社會轉型期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問題及影響,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更廣泛地關注社會,樹立對他人、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與發展結合起來;組織青年教師深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教育他們在享受教師權利的同時,認真履行教師義務,培養他們對教師職業的使命感及獻身精神。
2.提高青年教師的自律意識。自律是師德形成的主導方面,只有嚴格自律,才能形成高尚的師德。自律的核心是教師職業良心的形成。教師職業良心反映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和義務意識、情感等,是教師愛崗敬業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教師的具體勞動過程具有個人性和自由性,特別是高校教師一般不坐班,經常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工作,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師生關系的不對等性,學生既缺乏全面監督教師工作質量的能力,也缺乏全面監督教師工作質量的制度保障。同時教師的勞動在一定意義上又是沒有邊界和限度的,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投入精力的多少,是認真還是勉強地完成工作任務,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的良心知。教師職業良心作為一種道德自律機制,對教育教學質量起著十分關鍵的促進作用。青年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和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注重培養自律意識,做到 “慎獨”。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仍能自覺按照教師職業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嚴于律己,努力成為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3.建立各種機制,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青年教師剛剛步入教師行列,很難有高度的道德自覺性。教師道德人格的形成,一般是從“他律”起步的,通過一系列制度、機制的有力約束,被迫或被動地遵守師德。在此基礎上,通過習慣和認知的作用,道德自覺性增強,由原有的道德義務向道德良心轉化,實現師德從他律時期向自律時期的升華。第一,加強師德先進典型的宣傳工作。學校要加強師德宣傳,注重典型示范,用正確輿論、先進典型事跡激勵廣大青年教師;在崗位津貼、課時酬金、職稱職務晉升等方面對“師德建設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加大政策的傾斜力度,提高其物質待遇,從切身利益的角度激勵青年教師加強師德修養。[6]第二,提高師德在教師考核中的權重。學校要制定可操作的師德考核測評標準和測評方法,改變高校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方面重科研、輕教學、無師德的評價體系,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方面應當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把師德標準細化,在賦分時增加權重,納入考核體系。違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情節較嚴重的教師,不得晉升職稱職務,不得參加評先評優,嚴重的應調離教師崗位。師德考核權重的提高,作為外在壓力迫使青年教師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同時對引進的青年教師也要加大思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方面的考核,對思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較差的畢業生,無論學歷多高、科研能力多強都不要引進,把住教師隊伍的進口。第三,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青年教師師德狀況的監督。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開展學生對青年教師師德的評價;開展青年教師之間、青年教師與老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把對青年教師師德的督促監督納入學校教學督導機構的工作,并且加大力度,從而督促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師德修養。
4.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必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青年教師既要面對工作、科研、學歷提高、職稱評定等壓力,又要面對可支配收入較低、各種支出較大等生活壓力。學校各級領導要關心、解決青年教師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為他們的教學科研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教書育人中體會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和神圣,促進青年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心理需求的滿足,必然提升青年教師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從而為青年教師加強師德修養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因。
隨著教齡的增加,青年教師會積累更多的教育教學經驗,師德修養也會不斷提高,但師德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因此,廣大青年教師要把加強師德修養當作終身任務,按照2007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提出的要求,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成為合格的高校教師,為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壯大,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參考文獻:
[1]成長春.重視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9-1-23.
[2]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7-9-1.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徐德鳳.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思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5]劉朝云.高校師德建設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5(3).
[6]劉枧.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