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鵬
摘要:生命周期評價是一種新的科學評價方法。生命周期評價通常是用于對產品的評價,對課程教學的評價也同樣是適用的。所以,高校將生命周期評價方法運用到課程教學評價中,并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對于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學生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就業率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課程教學;生命周期評價;教學效果
生命周期評價的思想萌芽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環境毒理學和化學學會”和歐洲“生命周期評價開發促進會”的大力推動下,生命周期評價法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大規模應用。產品的生命周期指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1990年,“環境毒理學和化學學會”把生命周期評價定義為:“是一種對產品、生產工藝以及活動對環境的壓力進行評估的客觀過程。”同時指出,它是通過對能量和物質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廢物排放進行辨識和量化來進行的。其目的在于評估能量和物質利用,以及廢物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尋找改善環境影響的機會以及如何利用這種機會。這種評估貫穿于產品、工藝和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提取與加工,產品制造、運輸以及銷售,產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維護,廢物循環和最終廢物棄置。筆者認為,生命周期評價通常都是用于對產品的評價,對課程教學的評價也同樣是適用的。
一、課程生命周期的組成
課程生命周期是從“課程開始前調查分析”到“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的整個過程,包括“課程開始前調查分析”“課程進行過程”“課程考核”“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等四個過程。這四個過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人們比較重視“課程進行過程”和“課程考核”,而容易忽視“課程開始前調查分析”和“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但是,這兩個過程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省略掉任何一個過程都有可能造成教學效果不佳。例如省略掉“課程開始前調查分析”過程就無法獲取學生的背景資料,無法了解學生的基礎狀況以及學生個體的差異狀況,更無法知道學生對課程的期望點。教師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教學活動,其效果必然受影響。同樣,教師省略掉“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過程也會嚴重影響后面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跟蹤調查是十分必要的,能夠通過調查分析知道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及時更新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課程生命周期各個過程包含的內容
1.課程開始前調查分析
這個過程的內容主要是對選修了該門課程的學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包括生源地調查、學生性別比例調查、學生年齡結構調查、學生已修課程情況調查、學生專業背景調查、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學生課程期望點調查以及學生學習興趣調查等。采用的調查方式可以是要求學生選課后填寫調查表,也可以是直接從學籍信息數據庫中獲取資料。需要了解其他信息時,教師可在開課后要求學生填寫調查表。這個環節在大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被重視,而且相應的教務系統也沒有對這個環節制定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所以,高校的教務系統應該增加學生選課前信息調查欄目,以便更好地獲得學生相關信息,提高教學針對性。
2.課程進行過程
這個過程是人們都熟悉的,主要包括教師講授課程、布置課后作業、輔導課后學習等環節。高校教務系統對這些環節的管理有豐富的經驗,其監督機制也比較完善,是課程生命周期中最成熟的一個過程。雖然是最成熟的過程,但是其中一些細微的過程還是需要進一步改善,例如:教師授課方式的多樣化體系建立、作業情況分析和作業講解體系的完善、教師與學生溝通體制的建立等。在高校里,有的學生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比較認同和喜歡,而有的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方式比較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多媒體教室都應該增加一塊黑板,讓黑板這種傳統的教學工具和多媒體教學工具并存。教師可以根據講授課程的內容靈活地在兩者之間選擇。另外,教師如何在不增加批改量的情況下提高學生作業質量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在每一次作業批改后都應該選出最優秀的學生作業讓其他學生學習,還可以鼓勵學生成立互助小組,在課后互相幫助和討論,讓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
3.課程考核
這個過程也是大家都熟悉的,不僅包括課程結束后的考試,而且包括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環節。但是,目前國內高校的課程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主要通過開、閉卷考試以及寫論文等方式完成。所以,如何增加新的考核方式,通過考核促進教學效果,仍然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總體來說,高校要增加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力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4.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
這個過程是傳統課程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主要包括學生課程結束后的跟蹤調查、課程對學生工作影響的調查、課程對學生找工作影響的調查、課程對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影響的調查等。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項工作的開展需要學校投入一定的經費和人力,而且其效果不是顯性的,這也是大部分高校不愿意做這項工作的原因。其實,事實并非如此,高校抓好這項工作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效果的第一手材料,掌握社會對學生需求的發展方向。這樣,學校就可以對有益于學生就業和工作的相關知識和課程加大建設力度,并適當增加課時,購置相應的教學設備,以滿足教學需求。
三、課程生命周期評價對課程教學的意義
1.課程生命周期評價對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人們以往對課程教學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課程進行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下了很大工夫,可是教學效果改善得并不明顯。因為它忽視了“課程開始前調查分析”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不了解,不知道學生的基礎如何,也不知道學生的興趣點在哪兒,更不了解學生的其他情況,就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很多教師花費大量時間準備了豐富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可能因為學生不感興趣或無法接受而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影響教學預期目標的實現。但是,通過課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教師就可以在上課前了解更多關于學生的信息,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進行個性輔導。總之,教師重視這個過程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師生關系,避免很多因不了解引起的誤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2.課程生命周期評價對提高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客觀性的作用
以往,學校對教師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停留在學生考試成績上,只關心“課程考核”這個環節,對于“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環節關注很少。然而,實踐證明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為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很難通過一份試卷在短時間內考查出來。因此,學校應該把對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落實到學生的綜合素質上,而不是單一的考試成績。這樣,課程的后續跟蹤調查顯得越來越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高校應該根據“課程結束后調查分析”的結果修訂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社會真正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建立科學和客觀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體系的“指揮棒”作用,可以讓學生“學有所用”,讓有限的教學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過去,生命周期評價是一種產品評價方法,更多地用于產品的經濟性、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評價,很少用于教學研究中。課程教學也有它的生命周期,所以高校將生命周期評價運用到課程教學評價中,并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對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學生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就業率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建新.面向產品的環境管理工具:產品生命周期評價[J].環境科學,1999,(1).
[2]于桂榮,馬秀珍.一種教學效果的評估方法研究[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5,(1).
[3]廖明潮,劉文,阮靈.高校實驗課教學質量動態評價方法初探[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1,(2).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