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芳英 孫云祥
摘要: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實踐教學中的校企合作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當前企業發展需求和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分析并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校企合作“雙元制”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雙元制;技能型人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變化,各行各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在控制量的同時不斷提升質的需求,并出現類型多元趨勢。企業與職業教育面臨著共同的挑戰,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業教育如何加快改革?職業教育又如何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實現對接?探索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校企合作雙元互動職教模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校企合作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從現階段企業人才的需求情況來看
首先是企業對人才質的需求。企業都渴望招募到德才兼備的員工,即要求員工忠誠、勤勞、能干。現在企業招聘員工日趨理性,認為“最高層次的并不是最好的,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他們看重人品和能力,看重是否合適,而不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層次員工,因為靠得住的、合適的人才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最好的效益。其次是企業對人才量的需求。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往往受到整個社會經濟形勢的影響,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不少企業陷入困境,競爭力弱的企業將面臨新一輪的裁員,就業崗位將會呈現下降趨勢。從以上分析來看,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總趨勢是:有限的崗位、激烈的競爭。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在未來的競爭中必會占有一席之地。
(二)從目前中職學校教育的主要問題來看
一般地說,各中職學校的生源類型是相同的,“一流生源進重點高中、二流生源進普通高中、三流生源進中職學校”的情形將在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無法改變。因此,要把這三流的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對中職學校而言無疑是個嚴峻的挑戰。再加上中職學校的辦學經歷大多也是相似的,改革開放前的老牌中專現在基本上都已經升格成為高等院校,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大多數是在普通中學的基礎上轉型而來的。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中等職業教育存在著如下主要問題。
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總體而言,中職學校現有的“雙師型”教師占全體教師的比例已經不低,但真正擁有較高實踐操作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仍是微乎其微。這種情況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中職學校的教師是從普通中學轉來,缺少有效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
教學內容對口性差,教材缺少特色在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中,缺少真正能反映當前高新技術發展的前沿內容,缺少真正管用的、與市場和企業相對接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現在中職學校教師和學生用的教材基本是傳統學科教學的教材,厚厚的教材中缺少實踐操作內容,大多是理論知識的簡單堆砌。
缺少真正能讓學生仿真操作或頂崗實習的實踐平臺雖然近幾年國家對中職教育在基礎能力建設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大多數中職學校受益于國家級或省級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實驗實訓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這只是解決了基礎的問題,學生仿真或真槍實彈訓練的情況還不盡理想。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以上中職學校辦學的致命弱點都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來化解。當然,中職學校也有許多自身的優勢,有一大批知識功底扎實的專業教師,有較好的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設施,有比較科學的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因此,職業學校與企業如何“攀親結友”、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共同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確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國內外成功經驗表明,職業學校與企業開展互惠互利的、實質性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的路徑之一。
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啟示
(一)德國職業學校的特點
專業少而精聯邦各州文化部對職業學校有主管權,一般專業往往是少而精,而且精得全世界出名。
學生有企業的培訓位置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先拿到初中畢業證書,之后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定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后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學生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同時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教學形式小班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實行小班教學,一般1個班為3個組,每組8個人;沒有固定的教室。
課程中實踐內容占70%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獨立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中70%是實踐課,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實驗來證明原理,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反。
先進的教學設備和一流的師資在德國,先進的設備“武裝著”職業教育、新科技產品伴隨著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保障著職業教育。例如,曼海姆職業教育國際學院擁有全套奔馳和寶馬汽車的維修和調試檢測設備,馬可斯高級職業學校擁有70多間實驗車間,其中,汽修車間還設有機器人輔助操作。在這樣的職業教育環境下,學生操作的是最先進的設備,學到的是最先進的技術,學校培養的人才具有超前性。
“雙元制”模式對其師資有這樣的規范:要求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寬廣的專業理論知識,一定的企業工作經驗,必要的職業和勞動教育學知識以及良好的行為品質和職業道德。專業教師都有2~3個師傅級資格證書,能同時教幾門課,都能在車間熟練地操作和指導學生。理論教師要教制圖、計算、德文等四門功課,同時要完成嚴格的繼續教育培訓。車間里的工作實訓課教師都要會教。
(二)企業把職業教育當作自己的“企業行為”
西門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公司擁有42萬員工,年銷售額840億歐元,就是這樣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的電子企業,每年要花巨資(2003年投資640萬歐元)培訓學徒。公司的指導思想是:要為學徒傳授核心能力,對學徒以生產過程和項目培訓為指導,通過不斷讓學徒完成項目來培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公司普遍認為,培訓是企業的利益所在,因為企業不用再到市場上招聘人員,同時也省去了新招工人的熟悉時間。
(三)德國政府通過法律來調控職業教育
德國聯邦政府實行嚴格的職業準入制度,要求所有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就是理發師、售票員、面包店店員等職業也都必須經過三年的“雙元制”培訓。企業不會去招聘那些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人員,因為這些人難以給企業創造利益。目前,約有70%的德國青少年在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奔馳公司現任總經理早年曾是奔馳公司“雙元制”的培訓生。
多種形式探索本土化校企合作雙元互動辦學新機制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先進的、一流的,但我們無法照搬,因為它深深根植于德國特有的社會土壤之中。然而,德國職業教育的教材和師傅帶徒弟的做法以及小班化教學形式與重實踐的教學模式等,我們完全可以研究,汲取有用的精華,并結合我們自身的特點進行改革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職教界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校企合作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以下是三種不同形式的實踐和探索。
(一)中德職業教育合作項目的實踐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在上海、江蘇、天津、廣東、山東等地開展了借鑒“雙元制”模式的試點實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太倉為例,太倉目前有德資企業上百家,2001年,太倉與兩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和慧魚公司合作,創辦了我國第一家與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同步的職業培訓中心——太倉德資企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把“雙元制”模式引進太倉 ,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培養的技術工人即“藍領”,受到了德資企業極大的歡迎,甚至出現了學生尚未畢業就被企業搶訂一空的情況。后來,又有一家德資企業——舍弗勒公司投資1800萬元在太倉創辦了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培訓中心,開展“雙元制”職業技術培訓。
從“雙元制”試點實驗的情況來看,要全面照搬嚴格意義上的“雙元制”模式是不行的。太倉的特點是德資企業高度聚集,因此,在外資企業落戶比較多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向國家教育部申請相關的國際合作教育項目,開展條件充足的“雙元制”辦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二)利用自身優勢,創辦職校產業
在沒有國際教育合作項目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實現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對接呢?我們可以借鑒20世紀80年代校辦企業的一些做法。
職業學校應該有自己的產業職業學校應該有自己的產業,而且要依托學校的品牌專業來辦產業。這完全出自于職業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考慮,是職業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殊需要,職業學校創辦產業,主要為專業教學服務,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提供實踐平臺,可以兼顧一定的社會生產,其收益可以彌補學生實踐教學的經費缺口。職業學校有了自己的產業,最大的得益者是學生,學生可以在本校的車間訓練,可以在本校承建的工地施工實踐。在目前職業學校與校外的企業進行實質性合作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依托自己的品牌專業創辦自己的品牌產業,具有特殊的辦學意義。職業學校沒有自己產業實在是教學的缺失、人才的浪費、資源的流失。
職業學校能有自己的產業職業學校有自身獨特的人才、設備、場地等優勢,這是目前一般企業不具備的。現在許多中小型企業都在與大專院校聯盟,看中的是高校的人才和產品研發優勢。職業學校有這么好的人才潛力,只要努力依托專業辦企業,一定會辦出特色。現在一些地區的職業學校已有自己的產業,例如,象山建筑職業高級中學在象山縣政府支持下共創辦了7個公司,象山許多標志性的建筑就是象山建筑職業高級中學建設或監理的。職業學校成功創辦自己的產業,可以使學校的人才、設施、設備、場地等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學生獨立動手能力的培養就有了基礎。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的產學結合辦學模式完全可以同德國的 “雙元制”媲美。
(三)改良型“雙元制”實驗探究
除了有中德教育合作項目的研究和創辦自己的產業外,還可探索改良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改良型“雙元制”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讓企業的人、技、智與項目等資源更充分地融入到職校教學中,讓企業和學校的優勢進行良性互動,將我們的學生在模擬的或真實的生產過程中培養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邀請企業參與學校教學基礎性平臺建設學校向企業專家“淘寶”,而企業專家積極地為“雙元”班“獻寶”,可廣泛調研,共同分析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成立“雙元制”實驗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雙元制”實驗班培養目標,共同敲定專業教學計劃,共同開發“雙元制”校本教材,
聘請師傅指導學生進行模擬操作訓練(1)學校提供足夠的實驗實訓條件,可開發以下模擬實訓平臺:實驗平臺、實訓平臺與模擬項目管理工作平臺。這三大塊構成學校實訓基地的總框架。(2)聘請企業一線師傅把關實訓課。以裝飾專業的雙元實驗班為例,先聘請師傅在泥工、管工、電工、油漆工等裝飾工種實訓時把關,邊做邊教。實訓教學時,學校還可聘請裝飾公司的實訓指導師傅,按實際裝飾工程的過程、要求給學生先演示,再讓學生做,做時隨時糾正、指導。每門課聘請二位校內教師作為輔導教師,除維持紀律并指導學生外,就是向師傅學習。(3)企業提供在建項目跟蹤平臺。隨著職業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有著實踐經驗的從業人員感到教與學的熱情不匹配、效果不理想。為此,每個合作企業提供1~2個在建工程(最好是新開工項目),供雙元班學生在進企業實習前完整地跟蹤。每一次下工地查看材料進場記錄、材料檢驗報告、混凝土施工日記、隱蔽工程驗收記錄、現場仔細查看施工工序與操作工藝、咨詢項目部技術管理人員,都要將情況詳細載于“跟蹤項目情況記錄”。
安排工程項目(企業)讓學生頂崗實習模擬也好,仿真也罷,離真實的企業工作還是有距離的。本土化“雙元互動制”培養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畢業即可頂崗。因此,學校可通過協議委托合作企業,共同完成學生一年的頂崗實踐教學是必要且必須的。
客觀地說,“雙元制”實驗的實施過程會碰到許多具體困難,要想使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辦學模式收到理想的效果,學校務必要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例如制度性保障機制、師資隊伍的保障、合作企業的保障、實驗經費的保障等。
當前,校企合作被認為是職業教育革命性的難題,國家在倡導,專家在呼吁,中職學校在探索,企業行為在規范。“在做中學才是真學,在做中教才是真教”的職業教育理念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以,我們有理由堅信,只要我們不斷實踐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職業教育新模式一定會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詹美求,潘杰義.校企合作創新利益分配問題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8,(1).
[2]甄凱玉,賈麗麗,肖劍.過程互動是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成功的關鍵[J].職業教育研究,2008,(1).
[3]陳忠林.“面對面”校企合作“大訂單”培養的職教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07,(11).
[4]翟英.以就業為導向 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8).
作者簡介:
華芳英(1967—),浙江嘉興人,碩士,浙江嘉興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孫云祥(1955—),浙江嘉興人,碩士,浙江嘉興建筑工業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