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鳳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它提供給學生更多地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培養學生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課堂教學 創新思維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學大綱》(試驗)中新增了研究性學習板塊,并將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性、研究性學習和親身實踐,獲取多種直接經驗,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推行符合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它提供給學生更多地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培養學生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一、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研究性學習”的三個原則
如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體現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已經有不少教師作了研究和探索。我認為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應遵循三個原則,即“互動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不唯一性原則”。
關于“互動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徹底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處理好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關系,做到師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得出結論,而是重在探究的過程,及在過程中掌握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方法。
關于“實踐性原則”我國的基礎教育曾走過彎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基礎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識陳舊、理論脫離實際等問題加上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和死板、單一的檢測手段和評價標準,使我們培養的學生盡管花費了不少時間,讀了不少書,但大多跳不出單一的教科書和廣大教師為他們編制的問題范疇。因此,我們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聯系實際的內容;盡可能多地收集現實生活中與教材內容相聯系的素材,并把它們運用到日常的地理課堂教學中。
關于“不唯一性原則”是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提出的,在長期以考試為中心、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和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實際顯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對于“宇宙的范圍到底包括多少天體系統”這樣一類的問題,人類由于受到觀測手段的限制,還沒有非常準確的答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空間探測手段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將會不斷擴大和深入。再如,對于“大氣保溫氣體使全球變暖”這一論題,目前科學家還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這些問題都用“唯一性”思維定勢進行思考,不僅違背實際、違背科學,而且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不利的,還會極大地抑制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現在,中國基礎教育已經站在一個新起點上,以課程社會化、生活化、綜合化為趨勢,以教材現代化、多樣化、個性化為特點的高中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啟動。目前正在執行的課程標準、教學設計和正在使用的各科試驗教材,雖然還只是過渡方案,但已經能夠比較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點。
二、“研究性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把各種取之于社會實踐的課題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往往可以將上述三個原則綜合考慮、綜合運用。我曾就英國中學理科革新教材(社會中的科學和技術)中的有關內容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是一個廠址選擇的問題。教材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的背景資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下圖(略)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對照地圖和資料,以4人為一組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4個人扮演的角色分別是: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后進行分組匯報。問題提出后,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相互之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教師巡回到各組之間,以平等的身份、認真的態度參與到同學們的討論之中,和他們一起學習、共同探究。與此同時,教師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指導,主要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和思維方法的指導。重點放在: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因此在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這樣,同學們的思維就不再單一、僵化,這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發展。3.因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都是紛繁復雜的,而且任何事物自身都具有它固有的兩面性,所以我們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采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這樣不僅有利于同學們正確思維方法的養成,而且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在第二節課上進行分組匯報,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提出工廠應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同學,從方便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遠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同學,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同學,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發言時間,同學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為,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教師在最后總結時,重點并不放在結論上,而是放在大家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的過程上。重在肯定同學們的參與過程和鼓勵、贊揚同學們敢于發表意見,尤其是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行為。教師把這種研究性學習方式延伸到課外,一是要求同學們平時更多地關心社會、關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并把它們和自己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思考、探究;二是根據教學內容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參考文獻:
黃濟,王策三主編.《現代教育論》
陳安福,何毓智編著.《課堂教學管理心理》
《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
《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地理卷》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立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