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 要:新課程已走進中學數學教學,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樹立正確中學數學教學觀,開展中學數學教學及評價成為目前首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課程改革 理念 數學教學 策略 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迅速地反思過去和現在的數學教學,理解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
一、中學數學教學的新課程理念
我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確立了嶄新的理念,在課程目標上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學習的內容強調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試題;在數學學習的方式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并充分考慮和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二、新課程下中學數學教學的實施策略
1.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使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2.建立互動性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所以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3.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4.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即要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歸納為四類:教師引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師引導。盡管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知識基礎,但他們學習的更多的是人類文明的間接經驗;盡管他們在學習上處于主體的地位,但這并不能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反而對教師的組織、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平行公理”、“四則運算”等,作為約定俗成的間接經驗,如果讓學生自行探索,也許耗時費力低效,而老師只需適當引導即可解決。
實踐操作。中學生的思維在很大層面上借助于間接經驗與直觀感受,有時簡單的操作活動與實踐經歷即可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如對展開與折疊的理解、計算器的使用等等。
自主探究。學習過程是一個對外界知識的內化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如學了解方程之后,學生發現分數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有效地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建構其良好的知識結構。
合作交流。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利用小組學習、活動游戲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一方面能促進學習更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合作的習慣、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
三、新課標下中學數學的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十分關注評價方法的改革,在評價建議中強調努力構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和手段標準化,既關心結果又關心過程的新的數學教學評價體系,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1.明確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評價的特點。新課標下的中學數學教學評價有其顯著的特點,即面向大眾,承認差異,尊重個體。
面向大眾。新課標下的中學數學教學評價,標準應適合每一個學生,因而要改變唯一標準式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應是多方面的,要求應是多層次的,方式應是可供選擇的。
承認差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而不是所有人朝一個目標看齊,只有讓不同的人得到適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發展,評價才有價值,才是成功的。
尊重個體。評價的主體不僅是教師,也應包括學生本身,只有將學生也視為評價的主體,才能使評價被學生認可與接受,評價才有意義。
2.實施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評價體系。新課標下的中學數學教學評價的實施強調過程,突出形成性評價;重視參與,突出參與性評價;重視個人成長經歷,突出過程性評價。
強調過程,突出形成性評價。要使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就必須重視數學教育的過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學習的體驗與感受,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突出學生知識形成、思維形成、情感態度形成的過程,強調形成性評價。
重視參與,突出參與性評價。即我們要十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共同參與評價,變教師獨裁式評價為師生雙主體平等對話式評價。
重視個人成長經歷,突出過程性評價。學生是否成才,不看今天,而應看他未來的發展。“第十名現象”告訴我們標準式評價并非是萬能的、絕對科學的,我們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方式就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從學生個人縱向發展的過程來評價學生才是真正針對個體的符合學生個人特點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數學教學新理念.傅前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1期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陳官屯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