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棉
〔關鍵詞〕 高中語文;集體備課;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A)—0059—01
集體備課是新課程背景下為了提高備課質量而產生的一種重要備課形式。它可以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能提高教學質量。集體備課的優勢是教師間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然而,集體備課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備課的形式化、低效化、教條化現象很嚴重等,這就使集體備課弊大于利。
一、名不副實,形式大于內容
集體備課活動每個年級均由一個年級備課組長負責,備課內容是討論本周或下一周內要講授的內容。集體備課有五個步驟:主備課教師按要求寫出教案并打印;集體交流并修改教案;用修改后的教案上課,并在使用后寫出教學反思;上完課聽課教師評價;一個單元結束后教師組織單元測試以評價效果。
而事實上,在任務分配之后,主備教師雖然認真準備了,但因為教師水平不同,往往產生不同的情況。水平較高的教師所準備的教學內容在集體討論時,大多數教師不發言,討論結束后其他老師照搬照抄。而對水平較差的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雖然討論熱情很高,能做到暢所欲言,但最后沒有落實到教案上,不了了之。于是,集體備課就成為主備教師的舞臺,非主備人充當觀眾。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主備人如果沒有認真鉆研教材,細化教學目標,研究課程思路,沒有形成教案,這造成集體備課時該教師泛泛而講,難以涉及課文較深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非主備人備課前不細讀教材,不了解課的大體內容,沒有對教材進行細致挖掘,沒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只是充當了一般的聽眾而已,即使是參與了集體備課,也不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集體備課就只有形
式,教師就會覺得集體備課無實際意義了。
二、強調集體,容易忽視個體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教學策略,并且要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只有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教學對象的教案才是集體備課的最終目標。所以,“老師備課是個性化行為,教案體現了老師的設計理念和價值目標,凝結了老師不少的心血,從科研成果的角度來看,屬于老師的個人專利,具有隱私性”。那么,是否一定要在集體備課時把自己的“專利”拿出來共享?再說,上課是師生對話與互動的過程,教學過程、教學生成具有不確定性,越是現場互動生成的東西越具有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集體備課只是定出了一個大的框架,細部的東西還要依靠教師的教學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集體備課,而是要求教師從理性的角度思考,使集體備課具有現實意義,而不是一味地強調“集體”。其實,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只要在備課中不拘一格,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大的收獲。
三、目標不明,難以形成集體共鳴
語文尤其是高中語文的學科特點,提醒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要特別注意備課目標。一篇文章有許多可以賞析的地方。如果在進行集體備課時不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就會因為備課沒有重點,而出現教師間的交流障礙,難以獲得集體備課的效果。就一篇課文來說,可以取課文中最突出的特點,抓學生最難理解、最薄弱或寫作文時最可借鑒的地方等進行集體備課。比如教學聞一多的《死水》,可以先討論聞一多筆下的“美與丑”,進而探討物象的丑和意象的美。如此重點突出的集體備課,讓所有教師都能感受到共享、共進、共同提高的樂趣。
四、實效性差,集體備課成了教案書的翻版
因為集體備課要面臨許多檢查,為了順利通過檢查,集體備課小組往往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表現在教案方面,同頭課的教案幾乎一致,所以如果課堂上教師不注重個人的發揮,那么所有的同頭課老師的教案將一模一樣。有時,備課組長將某個章節的教學內容平均分配給同年級的各位任課老師,由他們分頭撰寫教案,最后將參差不齊的教案打印裝訂成冊,人手一份,形成集體備課教案,集體備課就成了“教案之和”。也有部分備課教師不認真鉆研教材,只是為了迅速完成組內的分配任務,干脆從優秀的備課教案資料中挪用,或者從網上下載現成的教學案例,全然不顧是否適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這種集體備課違背了備課的初衷。沒有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討論,集體備課便形同虛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