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蕓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閱讀
習慣;閱讀興趣;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A)—0060—01
葉老曾經說過:“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可見“讀”的重要性。讀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培養情感的有效手段。通過讀,學生可以加深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理解,培養其概括能力;通過讀,學生可以了解句與句、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讀,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為其表情達意打下基礎。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钡?通過多讀是否能“其義自見”,這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語文基本功以及教材有密切關系。這需要教師認真地進行指導、點撥。
指導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和要領 “閱讀提示”是為幫助學生讀懂這篇文章而設計的。它包括閱讀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以及作者的思路等。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的“閱讀提示”是:想想火是怎樣燒到邱少云身上的?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現怎樣?“我”當時心情怎樣?把最能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找出來。因此,學生只要抓住了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對這篇文章也就有了基本了解,讀起來就有了目標和方向。故而,教師要重視“閱讀提示”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和重點,引導學生掌握讀的要領,啟發學生思維。另外,教材后面的練習題中不少是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一角度出發而設計的,這些問題也可以作為我們的閱讀訓練題。
努力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傳統的閱讀課上,教師喜歡喋喋不休地講述課文背景、介紹作者、分析課文等等,把學生統一到教參的標準答案之中,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一節課中學生沒多少時間去閱讀。其實,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閱讀,讓他們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才能積極思考、分析和賞析課文,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學生讀書時善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他們閱讀能力高低的一個標志。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其獨立思考的精神。因為“問”是學生思而不解的具體表現,有問才有研究,有研究才能解決疑問。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大膽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然后,同學之間進行討論,自行解決問題。
然而,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只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忽視了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不科學的。其實,后者是前者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一個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他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也較弱。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多問幾個“為什么”,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重視學生的情感融入 我們知道,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如此。而人們又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這是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在閱讀時融入了自己的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重視學生情感的融入,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例如,學生讀了《匆匆》,就會體會到作者淡淡的哀愁,懂得要珍惜時間;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會同情小女孩,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讀了《荔枝》,就會懂得從小要孝敬父母;讀了《燈光》,就會知道我們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發現自己變了,變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