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仔
在國際談判中,我們有時很少考慮談判策略的影響,對談判策略研究很少。我國的鐵礦石談判收效不大,原因之一就是不講究策略,對談判策略研究不夠。這次氣候變化談判的策略也同樣有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的余地。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開幕后,各方都提出了不同方案和目標。對此,根本不用仔細審讀,就能得出結論:談判與其說是西方國家在談論氣候變化,不如說是在談論自身的經濟利益。既然談的是利益,那中國的談判策略就需要改進,需要研究談判策略。無論是談判破裂或成功,如果談判策略得當,就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先看其他國家的策略。美國代表堅決否認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應為歷史上的排放進行補償,還警告中國和印度等國:如果不在國際減排措施上合作,就有可能遭遇美國實施的保護主義舉措。這反映出美國等國家并無真正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誠意。從技術層面上看,它采用的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策略,而中國要避免受到更大損失,只有采取針鋒相對策略。
中國的談判策略是什么?筆者把中國目前的談判策略稱之為合作式談判策略,就是先亮出自己的底牌,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在解決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誠意。如果大家談的只是氣候變化,西方國家也采用合作理念,這個策略是有效的。可事實是,大家談的是利益,而不是氣候變化。結果中國政府宣布了減排目標和碳排放的可能峰值年份之后,一些西方國家并沒有跟進,而是變本加厲,要中國做出更多的承諾,企圖讓中國的產品一段時期失去國際競爭力。
因此,對中國而言,過早宣布減排目標和峰值達到年份,使中國失去了進一步討價還價的余地。在國際談判中,比較合理的做法就是先不提具體目標,在談判中隨著發達國家目標的提出,再相應地提出自身愿意實現的目標。博弈論認為,當一方采取合作策略,另一方采取非合作策略時,采取合作策略的一方,比采取不合作策略時損失更大。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就需要采取針鋒相對的策略,就是如果發達國家采取不合作策略,中國也相應地要采取不合作策略。具體到氣候變化談判,就是只把提出的減排目標作為自愿減排目標,不納入國際協議,不做強制性承諾,繼續強調以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作為條件。這就需要研究中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所要付出的全部成本。
因此,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要提高談判策略的有效性,中國需要獨立的科學研究能力。我國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項目不少,但多是重復西方人說的話,大多了無新意。美國《華盛頓郵報》不久前援引印度環境和林業國務部長拉梅什的話說,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以西方人的研究數據為根據看待我們的冰川和環境”,“我們現在急需我們自己科學家的研究”。西方來源提供的許多數據存在“偏頗”,無論拉梅什的講話有無道理,但他講出了一個事實,就是一個國家,對氣候變化必須有自己獨立的研究。▲(作者是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