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怡婷
摘要:伴隨“90后”大學生的入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其特征的新思路,本文結合“90后”的思想特征,將“心理契約”理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探討和論證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構建起良好的心理契約。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約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6—0233—02
一、問題的提出
從去年開始,各大高校已經迎來“90后”的新一代大學生,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個時代的青年學生必然烙有一個時代的鮮明特征,而不同時代的青年學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時,隨著人們平等、互惠意識的發展和高校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往教育與受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純粹關系,現在還多了一層教育服務者與教育消費者的互利關系。因此,在這種新型師生關系業已建立的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心理契約方法與我們傳統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它屬于管理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研究的范疇。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C·阿奇利斯①最早在他的《理解組織行為》中提出,探討了工人與工頭之間一種隱性及非正式的理解和默契關系。經過萊文森(Levinson),施恩(Schein)等的研究,心理契約被認為是組織與員工雙方對于相互之間責任和義務的期望,是一種未書面化的契約、內隱的契約、期望等。過去對心理契約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經濟組織的雇傭關系中,研究結果表明,組織中的心理契約日益成為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工作態度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實際上,人們可以把心理契約“移植”到多種學科,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
由于在研究主體上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對心理契約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心理契約是指組織與員工雙方對于相互之間責任和義務的期望,而狹義則把重點放在員工一方,是員工對組織政策、實踐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級組織代理人做出的各種形式承諾的感知而產生的,對其與組織之間的、并不一定被組織各級代理人所明確意識到的相互義務的一系列信念。
由于我們要研究90后大學生這一比較特殊的群體及他們的心理契約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影響,所以本文采用狹義的定義,在分析90后大學生心理契約特征的基礎上,對組織的代理人——教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態度和行為提出一些建議。
二、“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契約的內容
1.思維獨立自信,自主意識強
“90后”更習慣于自己經過親身重復的實踐認識過程來接受前人的實踐和結論,而不是直接接受。他們自我選擇性極強,很少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趨同意識很淡。因此,喜歡自主展示思想,通過爭論和碰撞形成觀點,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歡教條式的灌輸和死板的教學模式。網絡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傳統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發生了改變,“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識更加豐富,對自己的人生表現出的信心和理性遠超過他們的前輩,在某些方面比老師知道得多。信息量的極大豐富和創造力的提高,使得他們渴望成熟獨立,希望能跟老師進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動接受單向的知識和觀念的灌輸,希望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更多的關注并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力。
2.關注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更務實
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多變,“90后”大學生更加務實,很早就明白應該把價值取向關注于具體的事情,而不是關注抽象的哲學。有調查顯示②,“90后”大學生目標定位明顯受到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呈現更加務實的傾向。因此他們理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解決其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更加希望得到老師在其人生發展、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更加重視個體成長和個人發展的空間,傾向于把個人職業發展機會作為評價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
3.善于用網絡獲取信息,但內心有時較空虛
網絡時代是“90后”大學生的生存環境特征。網絡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幫助“90后”擴大了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心智發展超前。但這也造成了“90后”大學生在獲取知識信息方面出現“淺閱讀”文化現象,他們在知曉大量信息的同時卻產生一種空虛感。而且,網絡使人的虛擬溝通能力遠遠超過實際溝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種在網絡中的虛擬人格,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的交往。所以“90后”大學生入校后更容易產生人際關系緊張、情感糾葛、角色沖突等心理問題。因此一方面他們仍舊依賴于網絡平臺,另一方面也希望在現實生活中當其人際關系、專業學習、情感角色等方面受挫時能獲得更多的包容和幫助。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重視90后學生心理契約
1.幫助學生形成相互間明確合理的期望
心理契約是以組織與成員之間相互的心理期望為基礎的,因此,構建心理契約的關鍵是明確雙方的需求。在構建心理契約的起點,教師應把大學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條件、學校各專業的培養方向以及畢業生的流向和表現等信息進行明確公示,對學校的目前狀況和發展前景作實事求是的介紹,同時也應盡可能明確指出對學生的希望和要求。它有助于學生正確了解教師的心理期望并形成對大學生生活以及大學生身份的正確認知,從而調整自身的心理契約。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通過各種途徑知曉學生的心理期望,在大致知曉學生的心理期望之后,對于某些不正確或不現實的心理期望教師應當依據實際的情況幫助學生進行及時的修正,對于那些合理的期待教師則應當客觀、認真的加以對待,并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行為和原有的心理期望以形成教師與學生心理契約的交集與默契。這種契約越公開、越具體,今后它能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它被破壞的可能性就越小。
2.加強師生間的有效溝通,關注學生心理契約的軌跡
心理契約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要了解并維持良好的心理契約,師生間的信息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在學校教育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不可預見的因素在發生作用。這些因素可能打破師生之間業已形成的心理契約。面對這種情況,兩者必須進行有效的雙向溝通,及時有效的溝通可以削弱和消除和不可預見因素所對已有心理契約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學生對學校的各種不利猜測得以化解,有利于雙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互動關系。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師生之間必須有暢通的溝通渠道,良好的反饋機制以及平等民主的工作作風。教師有責任對變化因素給予合理的解釋,幫助學生正確地分析問題,理智地將問題的產生歸因于雙方理解上的不一致或客觀原因,而不是教師故意所為。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心理契約才可能達到新的平衡狀態,教師與學生之間才可能建立新的承諾和信任關系,
3.根據90后學生心理契約特征進行思想上的引導
如前所述,獨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學生的重要思想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樹立和諧的教育觀,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情感融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還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和主動發展觀,以人為本,將學生視為一個個有主動發展動力和活力的生命主體,將自己看作學生群體中“平等中的首席”,做學生成長中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和知心朋友,而不是學生的控制者和權威式的說教者。在和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他們的自尊心,把指責、訓斥變成與學生共同研究的問題,把批評中對學生的人格否定上分離出來,通過情感關系的親和力,寓理性教育于情感教育之中,把教師對于學生的期望移入學生的心田,并升華為學生的內在需求,促使學生以理性的思考和自我反思的心態,開發自我潛能,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向著美好的目標健康成長。
同時,更加務實的價值觀使90后學生對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的以及將來獲得一份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的需要更加迫切,因此,幫助學生設計科學的職業生涯也應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之一,應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前景、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和培訓機會,搜集和傳遞更多的職業信息,讓學生能在學習中看到自己的未來和希望,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到學習知識之中。將個人生涯發展計劃納入學校發展計劃的序列,最終達到學校發展需求、學生個人職業生涯需求以及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平衡。
網絡不僅改變著90后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也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間和渠道。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網絡的優勢十分突出,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學生選擇余地大,可以更好的實現資源共享。因此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同樣離不開網絡教育陣地,交流版、討論區、qq群都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通過這些手段走近“90后”,傾聽他們的聲音,同時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網絡的功能,努力擺脫對于網絡的依賴,鼓勵他們勇敢地從虛擬世界中走向現實生活,逐漸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
總之,改革開放賦予“90后”大學生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印記,若干年后他們也將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流,我們相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視“90”后的心理契約的存在及其影響,積極構建師生間良好的心理契約對于促進他們的成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都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注釋:
①申來津.心理契約:《德育提升的支點》,教育研究,2003年9月第44~47頁。
②數據來自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在2008年7月在內部的“新生報到網”上設計的專題調研問卷。http://edu.cyol.com/content/2008-09/04/content_2344854.htm,中青在線。
參考文獻:
[1]Schein E H.Organizational psycholony.3rd 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y:Prentice-Hall,1980.
[2]張麗萍,潘玉駒,嵇小怡.高校學生“心理契約”式管理模式的構建[J].溫州大學學報,2004(6):55-57.
[3]曠勇.心理契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視角[J].長沙大學學報,2006(1):117-118.
[4]程婧.“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9(6):25-27.
[5]李玲.“90后”大學生與高校德育途徑[J].新學術,2008(4):29-32.
[6]喬真真.“90后”大學生思想新特點與教育方法探析[J].揚華素質網,2008,(10):17.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