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山
湖南省炎陵縣沔渡學校地處湖南省炎陵縣沔渡鎮,該鎮95%以上居民是客家人,是名符其實的客家之鄉。近年來,該鎮注重客家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以鄉鎮文化站為龍頭,組建了多支龍獅表演、山歌演唱隊伍。2006年,民間舞龍藝術“炎陵三人龍”被列為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全國唯一、世界罕見的“炎陵三人龍”一直是炎陵客家人表達喜悅心情,寄予美好愿望的重要方式,歷來受到百姓喜愛。“炎陵三人龍”相傳始于炎帝組織黎民百姓夜間舉著火把驅蟲禳災的形式,后人為紀念炎帝,繼而“舞火成龍”,最后演變成獨具特色的“炎陵三人龍”。 “三人龍”龍身小巧靈活,表演不受場地限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性。逢大事喜事,人們都請來“三人龍”,特別是在炎帝陵祭典時候,“炎陵三人龍”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祭祀儀式。2006年,在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暨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江門分會場活動上,三人布龍受邀參加了“華人嘉年華”、“廣場歡騰夜”兩大主題板塊表演,再度成為活動亮點,吸引了數萬游客的眼球;2007年6月,由炎陵縣沔渡鎮組織的三人布龍隊伍赴長沙參加了2007中國“文化遺產日”湖南省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廟會;2008年,炎陵三人龍參加全國首屆農民文藝匯演獲“豐收獎”。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與客家語言、風土民情息息相關。它繼承了《詩經》十五國風的優良傳統,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久唱不衰。近年來,炎陵客家山歌正走出深閨。2006年,炎陵縣排演的一曲《客家人喜歡唱山歌》,以其清新風格和婉轉旋律,在廣東舉辦的泛珠三角優秀客家山歌邀請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2009年3月炎陵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客家之鄉沔渡鎮在農歷元霄節期間,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客家民俗文化節,集中展示炎陵客家人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迷人的客家風情。炎陵縣客家群眾在湘贛邊界處的沔渡鎮自發組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客家民俗文化藝術節活動。活動當日,三人龍表演、客家山歌、紅色歌謠演唱,猜燈迷,品客家小吃,逛燈會,觀煙花……紅紅火火鬧新春。2009年3月28日炎陵縣沔渡鎮三節布龍、客家山歌走進了《越策越開心》欄目,在湖南經視臺播出,在全省人民面前又一次展現了炎陵縣沔渡鎮優秀客家民俗文化;5月8日湖南省交通頻道對我鎮客家文化進行專題采訪報道。
這些豐富而優秀的客家文化資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創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一獨特的地方資源,創建我校校本課程。我們一是成立了強有力的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制定了校本課程開設方案,確定了課程的目標要求和實施措施。二是根據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的特點,我校立足于各學科課程的延伸,從各年級學生實際和各學科的特點出發擬定學習內容。比如低年級學習客家童話、客家童謠等;中年級學習客家諺語、歇后語、俚語、客家傳奇故事等;高年級學習姓氏聯、祠聯、趣聯、客家源流和客家風俗。體育科學習民間舞龍舞獅藝術和客家傳統游戲;美術科學習客家剪紙、編織;音樂科學唱客家山歌。同時加強客家文化在語文、歷史、思品、地理等學科的滲透。三是加強客家文化研究性學習,客家文化在校本課程中開發和利用的研究,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信息化平臺,供學生學習和探索新知,交流和展示心得,培訓學生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飽含研究性意義的校本課程,才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學生各種潛能的開發。
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客家文化,我們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師生采取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文獻查閱、牒譜研究等形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汲取和宣傳客家文化傳統的精華,在豐富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中了解客家文化、宣傳客家文化、完善客家文化,這種實踐性的發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學生研究自己身邊的客家文化,興趣濃厚,參與積極,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請進來”的方式,我們開展“客家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一是聘請客家文化理事會成員、專家學者作客家文化專題講座,聘請校外輔導員指導與培訓學生;二是依托客家文化資源,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唱客家山歌、舞龍舞獅等一系列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動,以傳承客家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三是將客家文化引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用“刻苦勤儉、開拓進取、重教崇文、念祖思親、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以客家人的優秀代表——炎陵縣沔渡鎮人張經武將軍的成長歷程為背景材料,教育學生要忠于祖國,熱愛人民,勇擔使命,立志成才,激發學生愛國愛鄉的熱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為配合沔渡鎮黨委、政府“打造客家名鎮,創建經濟強鎮”的發展戰略,強化了舞龍、舞獅、唱客家山歌的校本課程,制定了開設舞龍、舞獅、唱客家山歌校本課程長效活動機制,規范管理,長期培訓。在原《沔渡客家山歌》歌曲的基礎上,修改歌詞、歌曲,創造曲調明快、內容積極向上且適合學生歌唱的新客家山歌,在音樂教師的組織下,讓全校學生學唱。聘請鎮文化站站長張志龍為總輔導員,利用體育課和文體活動時間對學生進行舞龍舞獅培訓。學校舉行慶“五四校園歌手賽”中,增設唱客家山歌組,選出優秀節目,在“沔渡鎮學校客家文化校本課程開班儀式”上進行表演,獲得好評,省、市、縣電視頻道予以報道。
自從我校創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客家文化校本課程以來,全校掀起了學習客家文化的高潮。體育課上,“三節龍”在學生手中虎虎生威,猶如金龍在狂奔、在嬉戲、在游走;音樂課上,學生口中飛出的客家山歌更是余音繞梁,韻味十足;美術課上,孩子們畫客家人民獨具特色的生活用具,繪客家人民獨特的風俗民情,學做客家傳統工藝。總之,以客家文化資源為基礎創建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課程,能有效地促進我校學生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學習,使三者互相作用,相得益彰,促使學生的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等方面在以校為本的基礎上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形成學校教育特色,促進學校良好發展。
(責任編輯:賈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