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韜
摘要: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復雜社會生活整合形成的混合性特征,教育對象思想意識建構方式多元化的不確定性性狀。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正視教育困境,凸顯“不確定性”思維,已成為提高思想政治課實效性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新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形式;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218—0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點和表現形式
1.復雜社會生活整合形成的社會現實道德具有混合性特征
現代社會的理性人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會有意識地把社會要求的理想道德與現實生活的實在狀況進行對比,找到一個能被他人接納和社會認可的“道德臨界”作為自己行為的標尺。這表現為個體對“利他主義成分的小心放棄和局部守候,對利己主義成分的思維過濾和試探吸納”,二者以道德臨界點為軸形成一個“道德共生帶”。在這個“共生帶區”會形成基于利己與利他的不同德性層面,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呈現出不確定的動態平衡性和層次性,表現為“共生帶”上的模糊性和混沌狀態。
2.教育對象思想意識建構方式的多元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確定性性狀
教育對象思想意識的形成可以是自發性的個體社會化過程,可以是社會指導下的受教者被動接受思想影響,可以是受教者自我發展需要的覺醒而主動要求受教育影響。這種多元化的思想建構方式,使教育對象的思想意識呈現出無序性、非邏輯、非理性的現象和狀態。這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與信息組合的輸出在經過教育對象選擇和建構以后,其實際的結果和目標性結果并非始終是一一映射的單值對應關系,其“實然”的狀態表現出隨機性、偶然性和模糊性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研究
1.有利于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增強學科的科學性和教育的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要經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構這個中介。這一建構生成的過程無論從時間還是結果上都具有不確定性,此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計劃”就顯示出無法準確預測的“限度”。正如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決不能按人為控制的計劃加以實行。教育計劃的范圍是很狹窄的,如果超越了這些界限,那接踵而來的或者是訓練,或者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堆集,而這些恰好與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一個“交往、對話、溝通的過程”中,實現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雙向互動,而不應為“工具理性”所主導,視受教者為“工具人”,滿足于“工具性知識”的傳輸。
2.有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現實充滿了無常的變局,現在的變化不再是確定的由過去向未來的簡單伸展,不斷地反饋、修補、完善是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但是,我們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卻仍習慣于封閉性、經驗性、單向型、問題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這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飛速發展的現實顯得較被動,無法適時回應受教育者急劇的思想變化。要增強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能再“執著”地堅信社會和人的確定性狀態,應用勇氣和心理準備來承受充滿偶然、隨機、無序的不確定性世界。
3.有利于正視當前教育困境,實現素質教育人才的培養
夸美紐斯說:“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教育藝術的主導原則,這是應當,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為借鑒的。”這種把人與自然的發展完全看成是受某種不變秩序支配的觀點,對現代人才開發是一個極大的失誤。我們要培養的人才不僅在于實現“復制世界”的任務,更要完成“創造世界”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不確定性并非前進的障礙,而是創造性的強烈刺激和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正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確定性和思想困惑,采取一種合理而非敵意的接納適應態度。
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確定性不是將其機械化、線性化,而是要立足當前實際去考察人的發展的可能方向;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確定性不是將其看作純自在隨意的活動,而是要在多種可能性中看到事實情況的限制。只有將兩種思維方式有機結合,取長補短,才能讓“不確定性”滲透思想政治教學研究中,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更真實寬廣。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