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貫徹實施,傳統的實驗儀器已跟不上教材變化的需要。新的中學物理教材新增了大量的演示實驗。由于儀器的開發相對于課本而言,具有明顯的滯后性,一時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具(學具)的設計與制作已成為填補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物理 教具 設計 制作
中學物理教具(學具)設計與制作的研究發揮的作用很大。這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力;可有效鍛煉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可有效化解教學重難點。優秀的自制教具(學具)能在更大范圍的教學中得到應用和推廣。
一、教具的設計與制作方法
1.教具設計要求
1.1啟發性
制作的教具應該有豐富的物理學思想,有啟迪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果制作的教具很復雜,學生看了實驗卻一無所知、一無所獲,那就不成功。制作的教具,一定要讓學生能看懂它需要演示的物理道理。
1.2趣味性
制作的教具做實驗,如果像魔術一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最終搞清物理原理,就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就可以產生積極效果。
1.3經濟性
制作的教具要少花錢或不花錢,這樣教具成本低,可以減輕學校經濟負擔,只要起到演示效果就行。提倡“壇壇罐罐制教具,拼拼湊湊做實驗”。
1.4耐用性
制作的教具要結實、經久、耐用。不要做一次兩次實驗,教具就壞了,扔了。
1.5直觀性
教具是用來演示物理現象給全班同學觀察的。要求學生觀察的現象,讀數、參數的變化等要明顯,因而制作的教具尺寸要大,要簡單明了,不能做成袖珍式。
1.6安全性
制作的教具必須有很好的安全性穩定性。不能有毒、有害、有放射性、不能發生爆炸、不能有鋒利的邊棱。使用220V電壓的儀器,要有漏電保護器等等。
2.教具制作要求
2.1要緊貼中學物理教材。不要脫離中學物理教材。
2.2要抓住點滴進行改進。
2.3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
二、教具制作材料來源
制作教具的材料應該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廢舊物品,不要什么都去買,從經濟的角度出發,盡量少花錢、多辦事。
三、教具制作案例
(一)探究焦耳定律演示實驗
1.教具簡介
在橡皮塞上插上兩個電極(粗銅絲),電極下方接電阻絲,皮塞中間插入一根較長的玻璃管。玻璃管中吸入1厘米高有色水柱(水中滴墨水或紅水)。將塞子塞緊燒瓶口。當通電時,電阻絲發熱,瓶內空氣溫度升高,空氣膨脹,使水柱上升。此實驗直觀明顯,見效很快,一班級學生都能看得見,也可節約課堂時間。初三教材中(蘇教版 9年級7冊P14)燒瓶內放的是液體,電阻絲加熱慢。橡皮塞中間插的是溫度計,溫度上升得慢,能見度低,只限于講臺附近的少部分同學看見,中后部學生根本看不見溫度計溫度變化。
2.教具裝置及工作原理圖

3.實驗方法
(1)通電一定時間后切斷電源,分別觀測不同電阻絲所在瓶中空氣溫度的變化。
(2)保持通電時間相同,調節滑動變阻器改變通過電阻絲的電流大小。觀測其中一根電阻絲(如鎳鉻合金絲)所在瓶中空氣溫度的變化
(3)延長通電時間,觀察瓶中空氣溫度的變化。
4.實驗結果
1840年英國科學家焦耳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與通電的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
(二)硬木板形變
實驗設計思路:初二教科書上的塑料板形變、彈簧形變很明顯,但硬木板、硬的物體受力是否發生形變?借助光斑發生位移放大,有利于學生知道硬的物體也能發生形變。高一物理課本里“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操作繁瑣,如果改用這個裝置,簡單易行,效果明顯。
1.實驗器材:激光手電筒,硬木板,小木塊,鐵片,木螺絲,小鐵夾,小起子
2.實驗原理:利用激光手電筒形成的光斑移動把形變放大。

3.實驗操作:
(1)在硬木板一端,用鐵片、木螺絲把激光手電筒固定好。
(2)在水平桌子上,用一個木塊墊在有手電筒一端木板下放。
(3)用小鐵夾把手電筒開關夾緊(電路接通),激光照在黑板上形成光斑。
(4)用力壓木板,激光在黑板上形成移動的光斑,說明木板發生形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