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中學的大門,很多新生對各學科的學習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他們的興趣就慢慢消失了,這似乎成了七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共性問題。
長期以來,教師們為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不懈努力。但師生雙方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材以及新時代下的應試教學方式,左右著教學改革和教學進程,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那么,面對新教材應該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一名合格的“編導”呢?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時間,深下工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正如新教材目標所要求的那樣,七年級數學起始階段的教學,側重在消除學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學習興趣上做文章,以數學的趣味性、教學的藝術性給學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鐵上的鐵屑離不開磁鐵一樣,牢牢地被數學所吸引。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多彩的圖片誘發學生情趣。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對此,我們應當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下,從而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以“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每章節內容的編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欄目,其獨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設法使學生學有趣、學有法、學有得,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閱讀習慣。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并不失時機地表揚在閱讀中有進步、有成績的學生,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喜悅,從而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2.培養討論的習慣。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
3.培養觀察能力。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地去觀察。上新課時著重提問幾個學生,并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導出結論。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4.培養小結習慣。經常強調自己去歸納、小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使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學有所獲,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四、開辟第二課堂,展示閃光點,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七年級數學的自然性、實用性,決定了開辟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根據新教材的提示與要求,要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舉辦數學知識猜謎、小制作比賽、拼圖游戲等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生動有趣、吸引力強,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創造力。這樣他們就會興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繼續追求成功。特別要給學生多打氣、多鼓勵,要充分肯定其動手能力,找其成功的地方給予表揚,使其心理在表揚中受到振動。這時就要趁熱打鐵,教導他們上課要認真聽講、行為要規范,做個好學生,引導他們逐步學好數學。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種多樣的,體會也各不相同,還有待于共同的研究和探討,真正能勝任新教材的教學改革。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臺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