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組織,依賴于教師對課程標準要求的深刻理解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準確把握。本文試圖以此探索有效的課堂組織,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 數學 課堂 組織
《課程標準》關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明確要求要通過傳授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實踐運用,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這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要遵循理論聯系實踐原則,做到學以致用,因此需要教師的教學要結合實際生活進行;第二,數學課堂組織要符合處于兒童期的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深入把握兒童身心特點,重視趣味性情境創設
我們說,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很多知識探索都是在游戲中完成的。數學知識相對于語文、外語、社會等課程來講雖然比較抽象難理解,但是同樣也蘊含著奇妙的數理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以游戲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一些趣味性高的教學環節,增加趣味性。大體來講,可以有這么幾種方式:1.故事法。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對語言的材料也特別敏感,參與性也好,因此將數學知識教學融入童話故事中效果很好,如劉亞萍老師在教學生“6”的乘法口訣求商時,設計了“小兔采蘑菇”游戲,讓學生結合圖片和故事情節,通過將代表蘑菇的算術放到對應的籃子(算術結果)里,達到教學目的;2.活動法。活動能夠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知識學習中,通過發揮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等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如經典的兩人加數算結果活動,讓兩位學生各拿標有0~10數字的卡片,兩人同時出示一張,誰能最先將兩人的數字相加得數說正確,就能得到另外一位同學的卡片。這種將注意、觀察和思維進行結合的活動非常有利于學生對基本算法的掌握;3.競賽法。競賽法不同于活動法,往往是在小組之間開展的,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達到學習結果,然后進行組間比賽。比如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四組,進行跳繩比賽,每組將其他組成員的跳繩次數進行記錄并逐一相加,得出總數和排名,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也可以產生跳繩次數勝利組和連加算法優勝組,對連加運算非常有效。
除了這幾種方法,情境創設還有許多變式,無論如何,情境創設都要保證情節的趣味性,讓學生融入活動中,提高參與性,這樣才能增加學生的感受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生活化,促進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性
一切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新課標的一個突出要求就是要做到知識的結合實踐性和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也應該植根于生活實踐,突出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讓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還體會到了生活中難以注意的細節,比如這個例子能喚起許多學生尤其是家境一般的學生對父母的理解、熱愛,無形之中達到了數學的情感教育目的。
教學生活化的另一表現就是知識的課外延伸性。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很強的,有時候勇氣也是超越成人的。對這一特點進行合理利用,尤其是對于復雜數學應用知識如“利息”“面積”的教授,將課堂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能夠起到很好效果。
三、因材施教,多元評價
兒童的發展差異往往很大,尤其是現在早期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同,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往往參差不齊,表現在數學這門課程上,可能有的學生對基本的數概念還存在認識不清,有的學生可能已經能夠熟練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等了;另外,小學生的興趣呈現多樣化,往往在自己喜歡的某一方面有過人之處。鑒于這些情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對學生進行層次性劃分,并制定有針對性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達到殊途同歸的教學目的。
四、小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緊緊依托課程標準,遵循學生身心發展,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在課堂內外的參與性,鞏固所學,為今后更深入地學習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施紅雷.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實效性的探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
2.肖莉,楊曉虹.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習方式有效性的探究.小學教學研究.2008(9)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