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中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新課程理念則著重于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至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面對新的生物課程標準和新的課程理念,如何搞好生物教學,這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深刻理解三大課程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課標》提出了三大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這是綜合考慮了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和生物科學發展的需要。這三個理念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在教學過程中,只要貫徹一個理念,也就不自覺的執行了另兩個理念,不過要有側重。
對于《課標》中對生物教學提出的具體目標,教師要明確。《課標》在規定基本學習目標時,句子的開頭用了“體驗”“意識”“體會”“關注”“概述”“分析”等動詞。如“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中“概述”是知識性的目標動詞,那么教師就應引導學生把已有的只是與其聯系起來,啟發學生對“開花結果的過程”這方面的知識進行思考。再如關于“臨時裝片的制作這一實驗”,《課標》中要求是“模仿”,僅相當于舊大綱中的“練習”要求,因此在確定實驗目標時,教師要降低要求。
二、更新觀念,轉變教學策略
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轉變,生物教師要樹立現代教育的理念,在教學設計中,用新的教學理念縱觀教材。如在講人體呼吸中的呼吸運動時,我采用了“探究法”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提出:人是怎樣呼吸的?肺為什么會通氣?引導學生通過演示實驗,總結出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運用“過程式”教學策略,在探究式教學中應時刻牢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生物學是密切聯系實踐的科學,我們作為生物教師,應多進行學生參與實踐的探究式授課,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一道去探索生物界的奧秘、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物帶給我們的感官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組織好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編制的教材之中的,因此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應該時時不忘探究。但首先要把教材規定的探究活動做好。要掌握好教材規定的各個探究活動要求達到的目標和側重點。有的活動要求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的探究活動需要通過實驗收集證據,重點在如何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上。有的活動重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解讀上。有的探究活動重在取樣、檢測上等。因此,一項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仍然應該有非常切合實際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側重點。
組織好探究活動,要重視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論,因為其結論是早有的,科學上已有定論的。之所以還要學生去探究,就是讓學生去學習探究自然界的方法、去領悟和體驗科學的思想觀念。因此其過程富含教育意義,教學過程中要花大力氣組織好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
四、加強和改進生物學實驗教學
實驗的設計應該多樣化。通常生物實驗,都要使用生物材料,應盡量就地取材。而且要特別注意教育學生愛護生物,對野生動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這既是愛護生物資源,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在沒有生物材料的情況下,也可以設計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設計虛擬實驗。
實驗包含著豐富的技能訓練,,這里的技能,不單單是指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要特別強調控制變量、設計對照或重復、量的檢測;數據的整理、分析及表示方法;書寫實驗報告等。這和過去實驗的要求重在驗證以及定性為主有顯著的差別。
五、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課外活動不僅能激發興趣,啟發思考,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進一步理解基本理念。所以有目的、有選擇地開展課外活動,不但豐富了課堂知識,也使課外與課內知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六、教學設計中應該有教學反思的設計
教學活動完成后,教師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對教學進行反思,并做書面記錄,以便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活動。
總之,新教材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徹底揚棄應試教育的培養人才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全面的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梨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