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珍貴。張文質先生在《保衛童年》一文中曾說過:“孩子進入學校,就意味著我們把生命中最珍貴、最有意義的另外一個生命交給了學校。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通過課堂學習來提升學生生命的價值。以下本人從政治課堂的實踐來談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進生命自由地發展資源和環境教育
這是初三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介紹了我國資源和環境的有關知識,課后的“閱讀與思考”引用黃河斷流的資料,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探討,一方面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培養綜合能力和提高思想認識。為了使這一環節起到應有的作用,課前我們就帶領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查找資料,尋找造成黃河斷流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在通過查找資料后提出“在黃河流域,農業是用水大戶,同時也是浪費大戶,黃河流域水資源有90%以上用于農業發展,但是利用率卻很低,使原本就很緊張的水資源變得更加匱乏。”“由于對黃河沒有進行有效地治理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必然增加對水資源的需求,水當然就不夠用了”“由于我國在工業、農業生產中粗放型的生產管理模式,使得短缺的水資源變得更加緊張。”教師乘機提出要求:“我們的母親河已承載不了這樣的壓力,作為她的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愛護她,大家來想一想辦法吧!”課上同學們三個一群,兩個一伙,沉浸在熱烈的討論之中,從人口、科技、物價制度管理、法律、地區調配等的角度提出建議。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辯論,以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被遺忘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課堂是開放的,學生可以將視野投放在廣域的空間,遷移語文、地理、歷史、時政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并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賦予了課程以全新的含義。
二、追求教育的真諦,促進生命智慧地生成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師不應再是一個權威者、控制者,而是一個與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的對話者;讓學生獲得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學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成功的底子,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1.創設平等對話的課堂
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在教完“我們向往公平”這一課時,我自認為課堂教學是有理有據,學生也對公平、社會公平有了理解,但是在課堂最后設計的一個討論題中,我要求他們列舉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卻發現原來學生其實更多的關注來自于他們接觸的生活層面的東西,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一位同學對我說:“老師,我能不能說說校園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我當然同意。學生:“老師,我覺得在校內學生不準騎自行車或電瓶車,那么老師為什么可以騎;升國旗時您要求我們不能講話,但也有個別老師在講話;您要求我們說話文明,但有的老師也出口傷人——這公平嗎?”其實學生的想法是正確的,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可能我們還沒有關注到的一件小事,卻對學生產生了不好的印象。面對學生的發問,我不是簡單的壓制或回避,而是坦然承認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充分肯定了學生,并對他們保證肯定會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復。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學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中要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課堂教學不應該是教師的一廂情愿,課堂的實效性不應該是憑教師的自我感覺判斷,應該著眼于學生在這節課中是否得到充分尊重,是否有了思考和感悟,是否有了發展,不然,教師的良好出發點無法真正達到實效。作為教師,應該有兩只善于傾聽學生真實想法的耳朵,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真實想法的眼睛,做一個平等的對話者,去留意課堂中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教育,讓學生的真實想法、困惑疑問成為教育的契機,課堂教學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2.創設睿智選擇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打過這樣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也去提20桶,那么這就會損害他的元氣,他到明天就什么都干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在醫院里去。一定程度上講,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絲毫可選擇性,其結果是十分有害的。教育必先肯定人是自由的,有權選擇怎么做,包括接受或拒絕所教的東西。教育的最大力量在于學生自己,教師應創造條件,多讓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讓學生自己向前走。
3.構建關注生活的課堂
“生活即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讓他們享受“課堂生活”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如:在上《做個聰明的消費者》這一課時,我采用這樣的方式,(教師講述)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每天都要進行消費活動,今天我們進行一次集體消費活動。現在,我們走在張家港市最繁華的步行街上,這里商場林立,店內商品琳瑯滿目,品種齊全。(為了營造氣氛,可拍攝一些錄像,并注意拍攝商家招徠顧客的種種\"手段\",如“打折”“買就送”等情景。)設置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場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狀態。
(過渡)現在,同學們開始行動,選擇自己必需的商品。(播放歌曲《霧里看花》,學生開始模擬購物。)以此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感受,明確消費者應該學會理性消費,為自己的生活作好打算。然后,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有話可說,回答熱烈,情緒高漲。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導入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思維,也保證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
三、關注生命個體,重視生命價值的體現
教學過程本身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那么,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關注生命個體的尊嚴與價值。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同時也應該是自身生命價值得到提升的過程。看書是一種學習,交流也是一種學習,和學生交流同樣也是學習。我們在和學生的交往中,在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業務素質、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在對學生付出關懷和愛的同時也收獲來自學生的關懷和愛,所以說,教學過程本身也是教師提升自己生命質量的過程。許多教師僅僅把教學工作當作自己謀生的手段,被動完成任務,雖然也可能是兢兢業業的,但沒有融入自己的感情,認為只有業余時間才屬于自己享受生命的時間,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試想,一個人每天有8小時的工作時間,還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另外還有做飯、買菜、洗衣、吃飯的時間,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享受?為什么不把工作時間也作為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認真對待、充分享受呢?因此,教學過程需要把教師自身的生命融入其中,重視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就會投入的對待每一節課,用一種約會的心情對待上課,才能真正使課堂富有生命。因此,教師自身的生命價值也被充分地體現出來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作為教學的對象——學生,自然更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對象,每個學生的生命中都擁有一片純凈的藍天。學生稚嫩的生命需要得到老師的滋養浸潤,得到生活的體驗和錘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全班所有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心、尊重、牽掛每一位學生就是最好的教育。
洋溢著生命溫暖的課堂,是飄揚著“人”的旗幟的課堂。理想中的教育總沐浴著神圣的靈光,我們堅信教育因美好的人性期待而在我們的手中變得更美好。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鳳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