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環境化作為學校德育的新模式不僅必要而且可行。通過更新學校德育思想、加強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構建學校德育環境化模式。
關鍵詞:學校德育 德育環境化 構建措施
一、學校德育環境化及其適應性
1.學校德育環境化的內涵
學校德育環境化,不是主張取消灌輸原則,搞自由教育、放任教育,也不是指讓環境熏陶代替正面教育、讓社會家庭教育代替學校教育、讓無意教育代替意識教育,而是指學校德育要以環境為載體,以社會規范為主要手段,以自我教育為根本出發點,以道德進步為目標,從而使德育的首要地位得到真正發揮,德育效果得到切實體現。學校德育環境化的“環境”也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界定:一是指優化的環境,這與消極、反向的環境相對立;二是有教育意義的環境,這與自然偶發的環境相對。學校德育環境化的要旨在于通過設置一定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去感知、體認和自覺思考,在良好的氛圍和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德育環境化模式的立足點是教育與環境的協調性。
2.學校德育環境化的適應性
(1)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外部環境的影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良好的環境是學生道德發展的基礎。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教育和影響下形成的。古代思想家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具黑”。講的就是環境對人的思想言行的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總是在外部影響下形成的,環境中一切鮮活生動事物的教育和影響,是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源泉,是學生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2)德育過程是外化過程和內化過程的辯證統一,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學生自身道德環境的形成。外化過程,指的是德育的外部條件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教育效果;內化過程,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外部道德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相對獨立的內部道德環境,即道德標準、道德信念、道德判斷,成為自身思想品德修養的支配力,體現出主觀能動性。內部道德環境的形成,即德育的內化過程,是建立在良好的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的,即德育的外化過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學生提供了道德發展的首要條件,是道德內化過程的基礎。缺少了這個條件和基礎,學生道德的內化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學校德育環境化的構建措施
1.更新學校德育思想
在學校德育的指導思想上,要實現兩個轉變。(1)要由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開放”主要體現在思想和德育途徑上。在思想上,不是禁錮學生的思想,而是解放學生的思想,不是限制學生思想的發展,而是啟之以思,百花齊放,形成一種思想自由的環境;致于德育途徑,要堅持請來、走出去的德育方式,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加強社會場館建設,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提高學校德育與學生認識社會的一致性程度的一個重要措施。(2)要由傳輸觀念型向啟發思維型轉變。
2.加強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對德育對象思想及行為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它猶如春雨潤物,對學生起到不可忽視的潛行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從不同的層面入手建設。筆者認為校園文化應當從兩個層面來劃分:第一個是宏觀層面上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和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并為全體師生員工普通認同和遵循的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準則。它的核心是學校的共同精神,集中表現為校訓、校徽、校歌和校園文化生活等具體的載體上。第二個層面是微觀層面的校園文化。
3.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居主導地位,家庭、社會對學生的影響起輔助作用,對學校生的教育,必須做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結合。如果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不能同步,三方面之德育不能形成合力,德育的力度就不夠,效果自然也不會好。在建設學校育人環境時,應注意改善家庭、社會這個大德育環境,努力發揮社會育人功能,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學校應在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的前提下,把教育手段、方式積極向社會及學生家庭延伸,以增強德育教育的效果。為達此目的,學校一方面可主動與當地政府、社區、單位建立協作關系,共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計劃和辦法,提請其協助教育;另一方面,宜經常主動地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學校及家庭隨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第三,可聘請當地英雄、模范人物做校外輔導員,以其典型模范行為感染教育學生,努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學校德育教育,構建一個良好的德育大環境。
作者單位:甘肅省靜寧縣司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