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與方向,創新是一種心智能力,是流暢、變通和獨特的思維特點外顯的能力特性。創新能力是指學生發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多意義變換問題、多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的理念就是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倡導創新,推崇創新,追求創新,鼓勵創新。
一、動手能力是創新教育構建的前提
所謂動手能力就是動腦、動手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動手”為主要形式,創造公平、合理的教學環境,在充分肯定學生“動手”的成果,賦予學生課堂上的快樂感,繼而激發學生動手的積極性,自覺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的方式。新課程的理念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我組織能力、自我監督能力、自我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經常引導學生動手做“創新課題”,從選題、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實驗情況、分析、結論以及撰寫,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如:在講生物心臟時,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去研究“人在運動后多長時間心跳才能恢復正常?”于是引導學生自己跑步、記錄心率,然后分析數據,繪制圖表,撰寫論文。
二、善于觀察是創新教育構建的鑰匙
觀察是通往創新世界之門的第一步,是科學研究的方法。觀察能力是順利完成新課程教學所必需的且直接影響其學習效益的一種能力。恰當的觀察方法,認真細致的觀察過程,實事求是的記錄和觀察結果,這樣才能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有利于觀察能力的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有法、有序的觀察,讓學生把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帶進課堂,并在課堂上尋找讓人信服的解釋。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的問題越多,他們在課堂上就越積極地循著老師的啟發與開導去思考;這樣,知識在更大程度上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東西。
三、個性特長是創新教育構建的根本
人的個性特長與創造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個性是一種由體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緒等融成的最復雜的合金。不了解這一切就談不上教育。”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引導學生發展各自的個性特長,給學生一個個性發展的空間和自由,是開展創新教育的條件,相反,壓抑個性特長,就是抑制創造欲望,同時也是埋沒創造性人才。同時,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們還可以改革傳統學生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個性特長健康發展,為創新教育創設條件。通過以學生個性特長來構建學生評價體系,將“給希望予家長,給激勵予學生”作為構建評價體系的基本出發點,采用“建立興趣、特長活動小組”和“環境鍛煉”的辦法,使學生有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獲得更多的成功愉悅,從而增強了自信心、創新能力鞏固、發展自己個性特長,進一步拓展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個性特長,個性特長的拓展、延伸又可以使學生在新的領域獲得自信、創新。這樣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逐步提高學生在各個領域的創新能力。
四、實踐活動是創新教育構建的方式
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學生自主、創新性地展開學習活動,構建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體現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實踐活動包括以研究為主、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為主、以技術實踐為主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內容豐富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實驗統計、小發明、小制作、小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參與社會等,既可以補充和延伸課堂教學,又可以體現新課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新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動手,可以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個性發展的生動課堂。
五、啟發教學是創新教育構建的靈魂
啟發教學的精髓,要求教師能夠從具體的感性事物出發,不斷地通過事實或者語言對學生進行啟發,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產生質的飛躍。啟發式教學法需要建立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之上。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自由發揮的空間,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背景、過程及其關鍵步驟,創造性列舉出不同研究者對該問題從不同角度的不同研究方法、過程,形成自己個人的獨道見解,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特別是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判斷歸納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欲望和創造熱情,使其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人們對付當今世界性問題和挑戰的能力,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們能夠激發和調動的創造力的潛力。”人類的過去和現在離不開創造,人類的未來更離不開創造。21世紀的教育是創新的教育。新課程、新理念的今天,構建創新教育,其根本重在人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