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材打破傳統的物理課的教學模式,營造了一個適應學生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全新物理課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課題旨在重視新課教學探索,盡力恢復物理研究的本來面目。
關鍵詞:創新 教學模式 猜想 評估 合作
一、模式的提出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知識的不斷更新,學生獲取的知識已不足以終身受用,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勇于創新、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近幾年來,我通過對新教材的實踐探索,構造了“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試圖探究促進學生主體性提高的課堂教學結構。
二、理論依據
美國創造學的奠基人奧斯本認為:小組技術比個人技術更重要,因為許多獨創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組交流中產生的,創造性人才通過相互交往而成為獨立的人。大量的創造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討論、爭論、辯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合作學習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教學模式
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要素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科學猜想
科學探究在學生接受新知識時,應給學生設置問題情景,使學生自動地獲取新知識,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我國清代學者陳憲章說:“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由此,設置的問題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舊知識的關聯性,還要求設置的問題應具備使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點。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
中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與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的過程在認識上應該是相似的,中學物理學習中的探究活動是引導學生獲取物理知識、進行科學研究探索,培養科學探索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事實上,在物理學史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是源于猜想。在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之后,電能生磁,磁應該也能生電吧?”法拉第就是在這樣的猜想下,經過整整十年的實驗,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時空觀讓人感覺玄妙無比,令人不能不驚嘆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學發展至今日,還有許多的猜想有待人們去證實,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會有更多的猜想。
2.引導討論,設計方案
引導討論,設計方案要求學生在明確所提出問題的前提下以及在教師的啟發下,為解決問題,各小組內或小組間可進行討論和合作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它包括探究時所需的器材、實驗步驟以及應注意的問題、表格的制作等。
3.學生操作,實施方案
教師在課外檢查學生制訂的計劃,然后各小組根據自己制訂的計劃選擇所需要的器材,在各小組的組長安排下,按照各自分工有條不紊地動手實驗。教師對方案好的小組和差的小組一定要心中有數,對于方案差的小組要多點撥,多指導,對于他們在實驗中屢屢失敗,教師不可批評呵斥,而是應該肯定他們不畏失敗的探究精神,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思考,找出失敗的原因進行重新操作。讓學生相對獨立地進行實驗操作、采集數據。教師應該在學生的操作技能、儀器使用上給予幫助。
4.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分析論證學生可根據自己在實驗中收集的證據進行分析,教師要引導好學生,對于分析能力差的小組,教師要多耐心地啟發他們,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收集的證據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反饋,拓展延伸
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嘗試題,同時也會提出一些新的疑問。在此環節,各小組提出的疑問,先由其他小組解答,其他小組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師進行點撥。各小組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可以爭論,可以辯論,在討論、辯論中學生的思維常常會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
6.小組評價,激勵成功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對學生的評價分為研究過程評價和應用測試評價。研究過程評價主要從各小組探究的程度和是否提出或解決有價值的問題來評判;應用測試評價題可由教師精心編制,也可由學生自己編制,所編的題目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事實證明,讓學生進行編題實踐是學生實踐能力得以鍛煉和創新精神得以體現的最佳措施之一。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營造了一個適應學生全面發展所需要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生會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體,學習變成自己的一種需要,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的速度會遠遠超過以前,教學進度不但不會落后,反而會大大超前。
參考文獻:
1.《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徐學福.《科學探究與探究式教學》.《課程·教材·教法》.2002.12
3.《探究教學論》
4.李玉平.《怎樣上好一堂課關鍵要素總論》
5.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Ⅱ》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市會寧縣枝陽中學